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文化

徐鹿卿为何被百姓称作“活菩萨”

2023-11-01 09:07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廉历11-1.jpg

  徐鹿卿,字德夫,号泉谷,隆兴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人。南宋文学家、藏书家,历任南安军学教授、溪县知县、枢密禀议、国子监主薄、建昌军知军、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等职。

  徐鹿卿于公元1223年中进士。他博览并精通经书史传,年青人都争着向他学习请教。南宋的学堂称为军学,当时有“南安军学甲江西”之说。曾任礼部侍郎的张九成因为正直敢言被贬官后,居住在南安。徐鹿卿调任南安军学教授后,就收集张九成的言行,把它刻在学校作为训诫。之前周敦颐、程颢、程颐曾在这个地方讲学,徐鹿卿身体力行,进一步弘扬他们的教义。从此,南安崇理重义的学风重新兴盛起来。

  为了保障办学的经济来源,徐鹿卿还制定资助士人的制度。当时助学的田地多在溪流、山洞等低洼之地,加上以前征收赋税缺乏一定的尺度,制度不合理,农民为此困苦不堪。徐鹿卿诚心诚意地慰问、安抚承担赋税的百姓,对不合理的赋税作出调整,从此当地再也没有拖欠租税的人。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称赞徐鹿卿心气平和、言行正直,有关爱百姓的诚心。徐鹿卿就被调职主管尤溪县。真德秀担任泉州知州时,想让徐鹿卿来南安任职。徐鹿卿以不便供养母亲而请辞。真德秀说:“我们志合道同,一起来救助民众,还害怕你的母亲阻拦吗?”徐鹿卿进去禀报母亲,母亲果然爽快地答应了。

  到了南安后,徐鹿卿首先免除那些没有依据的课税,厘清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偿还官府向民间预先借支的各种赋税。同时,他疏通百姓上访的渠道,平反冤案错案,南安很快变得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友爱。即使遇到灾年,粮食歉收,在徐鹿卿的妥善处理下,那些富有的百姓也十分乐意拿出自家的财物,帮助贫困的人。

  后来,徐鹿卿担任建昌知军,还没到任,就听说当地民众之间因积怨而刀枪相见。徐鹿卿立即快马传书,让他们停手,自己也加紧赶往上任。一到建昌,徐鹿卿便着手查访民情民意,随后采取了宽赋薄敛、抑制豪强、抚恤孤弱等一系列利民举措,他还整肃军队,加强练兵,修筑城墙。徐鹿卿的治县行为获得百姓的信服和称颂。

  有一年,督府强行收取秋熟谷物的赋税,要交纳米粮五千斛。徐鹿卿据理力争,说:“我的官可以不做,但米粮是决不会交的。”百姓惟恐徐鹿卿被调走,纷纷请求交粮来完成督府的任务。徐鹿卿说:“百姓为我着想固然好,难道我就不替百姓着想吗?”最终在徐鹿卿的坚持下,被免掉了这些秋税。还有一年收成不好,闹了饥荒,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徐鹿卿就拿出府中贮藏的米粮三千多石,以半价来出售;除了一部分冲抵府库的利钱,又拿出一万七千缗钱来救助灾民,劝居民收养那些被遗弃的小孩,由官府每日补助他们钱、米。此举救活了一城百姓,人们称赞徐鹿卿为“活菩萨”。

  徐鹿卿为官廉洁简约、清正严明。他的房子简陋得仅仅能够遮蔽风雨而已。在家中,徐鹿卿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从来不计较个人恩怨。他的亲族、同乡都对他特别尊敬。公元1249年,徐鹿卿去世,享年80岁,谥号“清正”。

  徐鹿卿不论办学还是做官,廉洁节俭,刚直不阿,一分一毫都不乱拿,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末期践行着一名士大夫的崇高理想。

  (维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