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法治甘肃 >> 要闻

e法耀陇原丨综治中心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

2025-08-26 17:50 来源:中国法院网

  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上,一座座基层综治中心正逐步成为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的“神经中枢”。8月22日,“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活动采访团沿着河西走廊的脉络,先后走进高台县骆驼城镇、酒泉市肃州区、金塔县古城乡的综治中心。这些扎根一线的治理阵地,以创新突破的实践举措、扎实可见的治理成效,共同勾勒出基层治理的崭新“枫”景,生动诠释了“枫桥经验”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的深度交融,让基层治理的活力在河西走廊持续涌动。

  骆驼城镇“四级七天”工作法,助推矛盾纠纷从源头化解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高台县骆驼城镇,作为国家“三西”移民重点基地,治理场景尤为特殊——全镇40%人口源自5省8区26县市,12个民族在此混居,不同族群的习俗差异曾让“水事纠纷、农事矛盾”频发,这座承载千年商埠记忆的城镇,一度面临和谐发展的挑战。如何破解多元治理难题,让千年商埠重焕和谐生机?骆驼城镇党委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创新推行“四级七天”工作法。

  “四级七天”工作法以“分级处理、限时办结”为核心,构建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矛盾化解体系。

  第一级由网格员主打“早”字诀,凭借“零距离”接触优势,在1个工作日内主动介入、开展首次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第二级依托村调委会的“熟”字优势,村干部活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特点,在2日内深入群众劝解调纷,用乡土智慧化解邻里矛盾;

  第三级由镇综治中心聚焦“联”字发力,统筹司法、民政、农业等多方力量,在2日内开展联合调处,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治理合力;

  第四级由镇党委政府紧扣“统”字攻坚,针对重大疑难纠纷组建专项工作专班,在2日内集中力量破解难题,确保“硬骨头”有人啃、复杂事能解决。

  四个层级层层压实责任、环环紧扣时限,最终实现99%的矛盾纠纷在7天内高效化解。

  “调解不是一锤子买卖,必须靠制度管长远。”骆驼城镇党委书记王吉栋的这句话,道出了工作法长效运行的关键。2024年以来,这一制度的成效持续显现:全镇99%的矛盾纠纷在7日内成功化解,群众满意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矛盾纠纷总量同比下降23.7%,成诉率仅为0.8‰,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如今,“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已成为骆驼城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本土化创新典范。它不仅为新形势下推进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化解、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更凭借显著成效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荣获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称号,为全国基层治理贡献了来自河西走廊的智慧与力量。

  网格聚力,“微细胞”激活治理末梢

image.png

  在基层治理精细化探索中,酒泉市肃州区综治中心将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关键抓手,以“织密治理网、延伸服务触角”为目标,全力推动治理力量向基层下沉、治理服务向群众贴近,切实筑牢“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防线。

  为打破治理壁垒、实现全域覆盖,肃州区创新构建“一张网格管全域”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农村区域,严格遵循镇——村——组三级治理体系科学划分网格;在城市区域,按照社区——居民小组二级架构精准布设网格,形成1566个全域覆盖、边界清晰的网格单元,其中农村网格893个、城市网格636个、专属网格37个。同时,配齐配强760名专职网格长,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治理体系,让治理力量真正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为精准掌握民情、及时化解矛盾,各级网格严格落实“每月一轮次入户走访”机制,网格长深入田间地头、居民小区,主动排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与潜在矛盾纠纷。截至目前,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6万余件,化解成功率高达92.5%。

  治理效能的提升直接体现在司法数据的优化上:2024年,肃州区法院万人成诉率同比下降11.4%,新收一审民商事诉讼案件数同比下降7.4%,诉讼案件量近十年来首次呈现下降趋势,真正实现了“矛盾化解在基层、纠纷止步于诉前”。

  在数字化赋能下,肃州区全面推广应用“肃州管家”微信小程序,横向打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网格长排查上报、警情流转等多条群众诉求反映渠道,构建起“诉求一键提、平台快速转、部门及时办”的闭环服务体系。三年来,小程序累计受理办理各类群众诉求1.7万余条,用便捷高效的服务让群众“诉求有地说、困难有人帮、事情有人办”。

  如今,肃州区“一网统管”的基层治理模式,成功实现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发现”的深刻转变。这一实践既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诠释,更让“预防在前”的治理理念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肃州方案”。

  成立品牌调解室,解码基层治理难题

  金塔县古城乡综治中心的“老王”用“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套方法”架起了党群连心桥,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价值,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古城方案”。

image.png
image.png

  人民调解员王世军同志热衷于人民调解工作,擅长运用“情、理、法”融合化解矛盾纠纷,在多年处理各类纠纷实践中,边化解处置、边复盘总结,终于从“个案突破”积累经验,到“类案总结”提炼共性,最终总结出这套适用于自己的工作法——“3456”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为系统解决全乡治理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使“老王调解工作室”成为了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终点站”。

  “3456”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即区分“三类”、坚持“四要”、把好“五关”、运用“六法”。

  2024年至今,“老王”参与调处矛盾纠纷75起,调处成功72起,成功率达96%。

  除了“老王调解室”外,金塔县综治中心的“同心圆”个人调解室、西坝镇的“老江矛盾诊所”,都深受群众信赖。专业律师、退休法官等专业力量的加入,让调解更具权威性。社区“门房革命”、羊井子湾乡“吃平伙+和事佬”等创新做法,也被当地群众频频点赞。

  实践表明,“枫桥经验”这座“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正因为不断融入法治元素、专业力量和社会参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枫”景的启示:变与不变中的治理智慧

  高台县骆驼城镇的“四级七天”工作法、酒泉市肃州区的网格聚力、金塔县古城乡的品牌调解室,虽路径各异,但核心要义一脉相承:它们都秉承了“枫桥经验”“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保障稳定”的精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治理重心下沉,追求“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与此同时,它们又都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和时代发展,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枫桥经验”的实现形式和实践内涵,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正是“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也为其他地方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提供了宝贵借鉴。

  陇原大地上的这片新“枫”景,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甘肃基层绽放的绚丽之花,更昭示着只要始终扎根人民群众的沃土,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层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