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法治甘肃 >> 要闻

e法耀陇原丨法治绿韵染张掖

2025-08-25 09:35 来源:正义网

  正义网张掖8月23日电(见习记者张梦娇)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十周年。8月21日,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活动采访团走进河西走廊,探访张掖市如何运用法治力量守护祁连山生态环境,见证一场生态与司法交融的绿色变革。

  草原上的“移动法庭”:司法服务到身边

  午后,祁连山脚下的山丹马场笼罩在阴天中,采访团驱车来到山丹马场巡回办案点。这个设立于2021年6月的办案点,虽然只有80多平方米,却设有功能齐全的审判法庭、调解室和办公室。

  “我们这里配有一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和一名书记员。”祁连山林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海军介绍说,“通过“12368”服务热线、跨域立案和网上立案系统,我们能够受理山丹马场自然保护站辖区内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

  三年来,这个办案点共受理了11起案件,其中包括失火案、非法采矿案、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案等多种类型。

  最让牧民们称赞的是巡回审判的灵活性。法官们不仅在这里开展常规审判,更经常把法庭“搬”到草原上、牧场里,实现就地开庭、当庭调解、当庭结案,及时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这种看得见、听得懂的审判方式,比什么宣传都管用。”一位老牧民说。

  普法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群众从被动接受法律约束转变为主动参与生态保护。山丹马场一场副总经理常小龙告诉记者,“现在,牧民们会自觉监督草原上的异常情况,发现盗猎、盗挖等行为会立即举报。”

  司法修复的创新实践:从惩罚到修复

  距离山丹马场百余公里外的黑河林场,另一项司法创新正在悄然进行。2021年,甘州区检察院联合区法院、市公安局甘州分局、区林草局及区青绿林草投资公司,在这里设立了“涉林案件生态修复基地”(补植复绿基地)。

  涉林案件生态修复基地。张梦娇 摄

  基地的运作机制颇具创新:由区青绿林草投资公司代为履行涉案补植补造任务,违法行为人通过签订代为履行协议、交纳补植补造费用的方式,弥补生态环境损害。这一机制有效解决了违法行为人没有地块栽植、树木栽植后管护不到位、成活率低等实际问题。

  田某某滥伐林木案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田某某违反森林法规定,滥伐林木248株,立木蓄积41.5282立方米。在检察院审查起诉期间,他按照“1株树20元×3倍”的标准,缴纳了14880元补植补造费用。鉴于其自愿认罪认罚并积极缴纳修复费用,法院最终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2万元。

  截至目前,该基地已代为补植苗木500余亩。这种“惩治、教育、修复”三位一体的司法模式,不仅让违法行为人承担了应有的法律责任,更让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切实修复。

  黑河林场中的法治宣传牌。张梦娇 摄

  生态改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据介绍,张掖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林业和草原碳汇交易,实现净收益7450万元。山丹马场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农牧业职工年人均收入达3.5万元。在黑河林场,昔日的砂石滩变成了3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50万元。

  夕阳西下,祁连山的轮廓在晚霞中显得格外雄伟。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法治正以它特有的方式,守护着这里的每一抹绿色,见证着“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