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法治阳光下走向新生
原标题:他们,在法治阳光下走向新生——兰州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五周年综述
8月5日,在西固区司法局临洮街司法所门前,21岁的孙某菱腼腆一笑,对所长说:“所长,这个月我领到工资了!”从初入矫正到如今的自食其力,她的蜕变,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年来,兰州市81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在法治阳光下走向新生的缩影。五年来,全市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区矫正工作以“刚柔并济”的力量,为平安兰州建设添砖加瓦。
规范执法 让每一步都经得起检验
“过去同一案情在不同司法所可能有不同处理方式,文书格式不统一、审批流程模糊,补材料常让人犯难。”城关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工作人员道出了曾经执法的痛点。
这种状况随着权责清单的制定公布彻底改变。兰州市司法局全面梳理出75项社区矫正执法权责,从市级统筹到乡镇执行,三级分工清晰。
如今,12类文书格式统一成册,20项流程标准细化至“每一份笔录须经双人核对”,执法办案如同走上“标准化生产线”。
在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高风险”环节,兰州以“铁腕”守护公正。在2023年专项排查中,检察、司法干警组成联合专班,对近三年“减假暂”案件逐卷核查,甚至调阅医院原始病历比对病情鉴定时间。
“发现一起病情鉴定时间不符的案件,当天就启动整改,6项审批手续连夜完善。”市检察院工作人员表示,这种“发现—整改—回头看”的闭环管理,让每起案件都晒在阳光下。
在刚性执法中,温度从未缺席。“司法干警讲的法治课不像念法条,更像拉家常。”曾因交通肇事罪接受矫正的杨某说,司法所不仅帮他补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还请来心理医生疏导,“‘犯错不可怕,怕的是站不起来’,这句话我一直记着。”
精细管理 为“迷途者”量体裁衣
“无家可归、父母离异、辍学3年,自暴自弃倾向显著”——孙某菱初入矫正时的风险评估表上,红色预警刺眼。
如何拉回这个濒临“坠落”的姑娘?临洮街司法所多次召开专题会,联动派出所协调临时住宿,对接心理机构制定疏导方案,联合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筛选岗位。如今,她在一家民谣酒吧做服务生,每月工资除了生活费,还能给远在外地的妹妹寄去零花钱。
这样的“定制化”方案在兰州各司法所社区矫正中已成常态。按照罪错类型、现实表现及风险等级,860余名重点对象均有专属方案:涉毒人员侧重“禁毒+心理戒断”,经济犯罪人员强化“诚信教育+技能培训”,青少年则增加“学业辅导+社会适应”课程。
科技让管理更精准,却不失温度。如今,“一体化平台+三通App+入户走访+视频巡察”的监管网,既实现“动态感知无死角”,又通过“提前提醒充电”“预约视频汇报时间”等细节,让监管“如空气般存在,却不令人窒息”。
聚力赋能 用专业点亮重生之光
榆中县司法局心理辅导室里,志愿者通过手绘画册教汪某晶记账。这个连名字都写不工整的女子,曾因遗弃子女获刑,当时总觉得“孩子跟着我也是遭罪”,压根不懂“法律责任”。
“心里的责任被唤醒”源于一套“组合拳”:每周一次漫画普法,两次生活技能培训,三次家访。“我想把孩子接回来!”当干警带她来到儿童福利院,汪某晶突然说。
五年来,兰州整合在兰高校、监所及心理机构资源,织就“专业帮扶网”:168期心理健康讲座解“心锁”,120期禁毒宣传让涉毒人员看清“复吸=再入深渊”,545期警示教育用案例敲警钟,8000余人在教育引导中重识自我。55名戒毒警察派驻基层司法所,成为“特殊导师”。
“警官不回避我的过去,还教我‘用健身代替心瘾’,现在我每天晨跑5公里,再也没碰过那东西。”曾因吸毒贩毒被矫正的马某闵说。
就业是“重生”的基石。安宁区“黄丝带”帮教基地里,民盟律师免费提供法律咨询,企业家带来汽修、家政等培训岗位。
“现在在汽修厂上班,师傅说我悟性高。”曾因盗窃被矫正的王某擦着满是油污的手,眼里闪着光,“虽然手脏,但挣的是干净钱。”
检司联动 帮涉企社矫对象解难题
“150多名员工等着发工资,我走不开,厂子就完了。”去年,正在社区矫正期的甘肃某药业负责人冯某东急得满嘴燎泡——他需频繁跨区域跑业务,可按规定外出得提前审批,“每次申请都等好几天,客户都快丢光了”。
转机来自安宁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与区检察院的联合行动。干警们实地考察企业生产车间、核对员工考勤记录,确认其“外出确为经营必需”后,依据法规开通“绿色通道”:一次审批、长期备案,通过“三通”App实时定位和每日视频汇报替代“来回跑腿”。
如今,该企业月纳税超20万元,无拖欠员工工资问题发生。“前不久,我们还招了3个曾接受过社区矫正的员工。”冯某东说。
五年来,兰州聚焦涉企社矫对象需求,制定专项管理办法,市、县两级检司机关召开45次联席会议,统一12项执法标准,明确8类外出范围。
“‘柔性执法’不是‘放松监管’,而是‘精准施策’。”兰州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帮助237名涉企社矫对象解决460余个经营难题,带动4000余人就业。正如他所说,“社区矫正不仅仅是‘看管’,更重要的是从‘迷途’中‘唤醒’。这道特殊防线,既是社会的‘稳定器’,更是社区矫正对象重获新生的‘起点线’。”
- 2025-08-08我国是世界公认最安全国家之一
- 2025-08-08甘肃省通过地方立法加强湿地保护管理
- 2025-08-08我省通过两部法规加强生态保护
- 2025-08-08广泛问政问计问需问效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