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法治甘肃 >> 本网关注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的甘肃亮点

23-03-10 16:0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程健

 原标题:【两会聚焦】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的甘肃亮点

  肃南县法院在大河乡草原开展巡回法治宣传。 省法院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 通讯员 张江山

  3月7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其中,“甘肃法院设立种子法庭,守护‘农业芯片’”“依托马背法庭、车载法庭开展巡回审判,畅通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培养双语法官“满足民族地区群众司法需求”等甘肃法院特色亮点工作被写进了最高法工作报告。

    种子法庭 守护“农业芯片”

  “每到需要签订制种合同或劳务合同的时候,法官们都会到企业帮我们把关。”说起“种子法庭”,张掖市某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竖起了大拇指。

  张掖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玉米制种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甘州区法院西郊法庭作为集中管辖张掖市甘州区制种产业纠纷的种子法庭,守正创新、积极作为,倾心守护种业“芯片”。

  涉种纠纷季节性强,处理不及时会直接影响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了与春耕农忙争时间、抢进度,西郊法庭建立了涉种纠纷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审前调解和民商事速裁“3+1”快速化解机制,推动辖区70%的涉种农、种企、种业纠纷通过“调解+速裁”的方式快速化解,涉种纠纷化解驶入“快车道”。

  此外,西郊法庭组建专门合议庭,与河西学院、种子管理部门、制种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专家库”,从种子管理部门、制种行业遴选“专家型”人民陪审员,为涉种案件审理引入专业视角和专业支持。

  西郊法庭还积极构建服务制种产业“法庭+”模式,与辖区党委政府联动,以“一庭两所一中心”和五级解纷网格凝聚解纷合力;与工商、农业农村、种子管理等行政部门联动,对重大案件、热点问题联合研判,主动化解行业风险;与行业组织联动,联合张掖市种子行业协会等机构对涉种纠纷提前介入、联合调处;与村级组织、制种企业联动,以“一村一法官”“一企一法官”机制为制种“种产销”提供全链条法律支持。

  两年来,法庭法官人均走访企业村社45个,累计开展巡回审判、“送法进企”“普法赶集”活动37场(次),全区涉种纠纷调解、立案、送达、司法确认、审理实现全流程“在线”办理,涉种纠纷诉讼数量、化解周期实现持续低位运行。

    巡回审判 畅通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作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重要发源地,甘肃法院始终坚持和发扬巡回审判优良传统,从“马背法庭”到“车载法庭”,再到“云上法庭”,巡回审判的脚步从未停歇。

  镇原县法院孟坝法庭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山区里的正义守护者”。审判团队坚持就地开庭、当场调解,用最快的时间、花最小的成本、以接地气的方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一起离婚纠纷案被告何某,因身患疾病不能外出活动。眼看案件开庭在即,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法官打电话诉说了自己的苦衷。次日,法庭一行三人来到了被告家里。

  “没想到为了照顾我,还能在自家窑洞里打官司,太感动了。”对法官直接上门办案,当事人何某赞不绝口。“窑洞法庭”调解离婚案的故事,也在当地传为佳话。

  与此同时,全省法院不断探索实践,已全面建成“厅网线巡”立体化诉讼服务体系,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网上鉴定、网上保全、电子送达……真正把法院搬到群众的“家门口”“掌心里”。

  参加庭审有困难怎么解决?诉讼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让各类信息在“云端”完成对接,为当事人提供全时空、跨地域、全流程的网上服务。

  “喂,您好!是兰州市城关区法院立案庭吗?”电话里,法官得知来电者系兰州人田某,现在德国生活,不能回国办理立案手续,十分焦急。得知其困难后,法官告知了邮寄立案程序和所需材料。

  因当事人无法及时回国,城关区法院组织原被告在线远程开庭审理案件,并当庭调解结案,跨国“云审判”圆满化解了这起纠纷。

  像兰州市城关区法院这样,通过“云上法庭”办理跨域、跨洋案件,已成为全省法院提供便捷高效诉讼服务的新常态。全省法院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一站式诉讼服务持续优化,“马背法庭”“车载法庭”等优良传统始终坚持,“网上立案”“云上法庭”也深度应用,目的只有一个: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诉讼服务。

    双语法官 满足民族地区群众司法需求

  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乡地域广阔,一直以来,当地牧民过着“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一旦出现草场、买卖等方面的法律纠纷,阿万仓法庭的双语法官就会上门调解或审理案件。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双语法官用地道的藏语,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条文,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

  近年来,甘肃法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最高人民法院和甘肃省委关于双语法治人才培养培训工作要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双语法治人才培养之路。

  省法院充分利用甘肃省法官学院平台作用,按照符合需求、服务审判的原则,根据当前民族地区司法审判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双语法治人才的成长规律,合理确定双语法治人才培训的类别、对象和规模,累计举办全省政法干警汉藏双语初级班、提高班和汉藏双语能力一体化等各类长短期培训班28期,培训学员3028人次,打造了一支能够满足民族地区司法审判工作需要的双语政法干警队伍。

  此外,省法院与省内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创新双语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探索培养汉藏双语法学本科生的新路径,先后联合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政法大学等高校培养汉藏双语法律学历生220余人次,实现双语法治人才培养转型,为民族地区依法治理培养更多后备人才。

  “双语普法”,让法治宣传“走新”更“走心”。省法官学院牵头,以经过培训走上工作岗位的汉藏双语政法干警为主要力量,采取送法进农牧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主动为广大农牧民群众、青少年学生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通过汉藏“双语普法”的形式,推动法律宣传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近年来,我省双语法治人才在司法审判和法治宣传中,通过双语诉讼服务、双语调解、双语审判、双语释法等方式,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诉讼语言不通的问题,拉近了与当事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为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法治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