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五千多年岁月长河 马家窑文化历久弥新
文/图 王志俭
9月19日,媒体临洮行采访团一行,前往定西市临洮县采访。临洮县依托马家窑文化,振兴乡村经济、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果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探访寺洼考古遗址 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填补了空白
当日上午10时许,在临洮县宣传部和博物馆领导带领下,前往寺洼考古遗址探访。寺洼遗址位于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考古遗址被农田“包围”。采访车不能直接到达,只能停靠遗址不远处的山路上。我们沿着乡间沙土小道前行。到达寺洼遗址我们看到,遗址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方块,几个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临洮县博物馆馆长韩军介绍说,寺洼遗址是寺洼文化的命名地。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该遗址,1945年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在寺洼遗址发掘了六座墓葬,后来发表了发掘报告《临洮寺洼山发掘记》,把该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正式命名为寺洼文化。因其特殊的火葬形式,首次提出寺洼文化为古代羌族遗存。寺洼遗址西靠九龙山,东面向洮河,南邻古洞沟、北接林家沟、面积约210万平方米。寺洼遗址分布范围内发现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及辛店文化等不同时期的遗存。2006年寺洼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5年1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

2018年至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启动“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聚落与社会”项目,以寺洼遗址作为考古发掘地点,开展了连续7个年度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揭露面积近4000平方米。发现并发挖掘出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大型墓地。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位于遗址北部,现已发现三重近方形“围壕(沟)”、近百座房址、大量灰坑窖穴、十余座陶窑和数座墓葬。另有疑似“道路”和大面积“人工堆土”的线索,时代从马家窑类型延续到半山类型,在多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大型聚落的整体面貌和丰富内涵,彰显了西北地区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其发展的内容及模式。
马家窑村依托马家窑文化 走出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
探访完寺洼遗址后,记者一行又来到马家窑村实地采访。走进马家窑村,街道干净整洁,花坛绿荫中红花夺目。尤其花坛内间隔树立的马家窑陶器,和村内道路两旁墙上镶嵌的造型各异的陶器,更让整个村子弥漫出浓厚的历史氛围。

走入村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家窑村马家窑文化陈列展示馆。馆内文物丰富,复制还原了当年挖掘开发的场面,以及大小不一的各式马家窑陶器。沉浸式体验基地,以现代化的灯光等手段,充分展示了马家窑彩陶文化的魅力。
马家窑村支书丁海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马家窑村距县城9公里,依托马家窑遗址文化资源,探索出“文化+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从2021年以来,马家窑村争取项目资金539.79万元,建成了芍药基地、文化广场,完成道路硬化与人居环境整治,先后获评为“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和“省级和美乡村”。马家窑文化主题沉浸式农文旅研学基地:项目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1.3亿元。以研学为核心,打造集遗址探秘、陶艺传承、数字互动、田园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项目。通过立法保护与创新开发,实现马家窑文化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产业转型。
他还说,统筹整合马家窑遗址及核心保护区集体土地、以及村内闲置房屋等资源,折股量化形成资源股。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要素入股平台公司。以技术、劳务等方式参与经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配套,带动全县形成“文化+研学+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预计年收益将达到40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以上。村里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保证户均一人稳定就业,实现农户年增收2万元以上。

- 2025-09-25“以书弘道——徐兆寿书写作品展”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幕
- 2025-07-07通渭影子腔的农民“守”艺人
- 2025-06-23古韵今辉 千年古刹南郭寺谱文旅新篇
- 2025-06-12伏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传承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