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现象:跨越时空的文化共振与精神觉醒
作者:赵谦玺
近期由张掖市委网信办主办,中国甘肃网、山丹县委宣传部、山丹县委网信办、山丹艾黎纪念馆承办的“路易·艾黎中国情”网络主题宣传非常火热,采访团成员有原驻外使馆人员、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网络名人50余人。各方人员和媒体在山丹采访后写了大量的报道,拍摄了不少火爆的视频,掀起了一波立体宣传的热潮。这种多种媒体不同层面的宣传,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路易·艾黎现象”。它不是偶然表象,而是自2016年“寻访路易·艾黎考察活动”以来,经历“你好,路易·艾黎”,初心不改,数年坚守,三次集中采访积淀下来的必然结果。
路易·艾黎现象是历史记忆与时代需求合拍的双重共振
一是历史人物品质的普遍性。路易·艾黎(1897-1987)作为新西兰国际友人,其人生轨迹与中国近现代史深度交织。他亲历上海工人受剥削的惨状,参与发起工业合作运动支援抗战,创办培黎学校为工合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更将毕生收藏的近4000件文物捐赠深爱着的第二故乡山丹。这种跨越国界的奉献精神、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以及倡导探索实践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我们传统的恤孤念苦、因材施教的观念高度一致。他和英国友人乔治·何克的事迹既承载着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记忆,又契合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二是媒体叙事的创新性重构。2025年“路易·艾黎中国情”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不仅有成矩阵的媒体记者,还有外交官、专家学者和活跃的网络名人,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实现了对传统传播策略的突破。融媒体不仅复现历史场景(如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旧址、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消防队等),更运用VR技术还原艾黎救助童工的震撼画面,通过AI生成艾黎与宋庆龄对话的虚拟场景。这种沉浸式传播打破了时空界限,使历史人物焕发新生。同时,“微纪录片+互动H5+数据新闻”的多形态组合,精准触达互联网世代受众,数据显示相关话题在抖音、B站等平台播放量突破10万次,有的超过100万次。
三是国际关系语境的现实映照。在中新建交53周年、“一带一路”倡议十二周年的特殊节点,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作为“架桥者”的象征意义被再一次激活。今年6月20日新西兰总理拉克森访华期间,特别提及艾黎精神对两国青年交流交往的引领和启示。这种将历史人物纳入当代外交叙事的策略,既回应了逆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焦虑,又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鲜活样本。
路易·艾黎现象表现出多维度的文化解码与价值重构
首先,表现为历史记忆的影像化再造。近年来艾黎纪念馆持续开展抢救性地口述历史记录工程,先后采访刘铁林、聂广涛、王延义、邓邦镇夫妇等培黎老校友和李建平、姚明玉等与艾黎共事的亲历者,征集资料逾千份,整理出100多张珍贵照片背后的故事。提升文物活化展陈工程,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推出“艾黎捐赠文物精萃展”,通过AR技术让艾黎捐赠的古巴比伦铜牌、埃及和日本印章等域外文物讲述丝路文明交流史。推进影视创作宣传,艾黎纪念馆与山丹县档案馆联合拍摄文献纪录片《路易·艾黎在中国》,配合北京意如祥吉文化公司拍摄《寻找路易·艾黎》,电影故事片《培黎之光》已经取得龙标,并举办小范围展映活动。
其次,表现为教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在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中,培黎职业学院将培黎“手脑并用,创造分析”教育理念融入“双高计划”建设,开设现代农艺技术、汽车维修、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化控制等特色专业。在研学基地建设中,培黎职业学院积极融入全国丝路文化研学旅行产教融合共同体,艾黎纪念馆创建为甘肃省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在国际教育合作中,培黎职业学院充分发挥“路易·艾黎”和“培黎”文化纽带作用,着眼于“高起点、国际化、小而精、小而美”的项目,高水平办好第三届中国-新西兰职业教育论坛,更好促进中外人文相亲、民心相通,持续推进培黎教育品牌国际化。
再次,表现为文化符号的本地化生长。在城市IP打造上,山丹现在有艾黎纪念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艾黎故居、艾黎与何克陵园、培黎图书馆、四坝文化遗址、培黎工艺学校农场遗址、培黎职业学院,还有艾黎大道与何克路等。从纪念馆到遗址,再到大学和街道,已经形成了立体资源集群,现在又在规划新西兰风情街区。在策展学术创新上,山丹艾黎纪念馆积极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市对外友好协会、甘肃省对外友好协会以及甘肃省红十字会合作,共同举办《国际友人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友谊》《甘肃省与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结好四十周年图片展》《路易·艾黎精神与红十字文化图片展》,在敦煌文博会上举办“路易·艾黎国际主义精神与‘一带一路’”论坛,路易·艾黎的友谊效应进一步凸显。
路易·艾黎现象显现出艾黎精神传承与时代价值回应共鸣
第一,国际传播效能显著提升。近期的现象级传播使路易·艾黎认知度从历史研究学者圈层扩展至大众。谷歌趋势数据显示,“Rewi Alley”全球搜索量同比激增20%,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新西兰路易·艾黎友好纪念委员会和新西兰和平之友联谊会在持续宣传路易·艾黎等国际友人超越国界的国际主义精神。这种传播不仅重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抗战贡献的认知,更通过“艾黎叙事”消解了西方媒体长期存在的对华偏见。
第二,青年群体价值认同重构。调查显示,参与本次网络主题宣传互动的互联网世代中,82%表示“知道了离我们很近的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重新认识了国际友人的中国贡献”,76%愿意参与“宣传艾黎事迹,弘扬艾黎精神”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认同转化体现为有培黎基因的高校中相关社团成员的增长和职业院校“技能报国”志愿团队的增加。兰州城市学院路易·艾黎精神宣讲团成为其代表力量。
第三,文旅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山丹县借势打造“艾黎情”文化品牌,以艾黎精神传承教育基地和国家4A级山丹艾黎文化旅游景区创建为抓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文旅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5%,其中研学游占比达7%。山丹艾黎纪念馆入选“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艾黎情”成为“丝路马都·古韵山丹”的靓丽名片。
路易·艾黎跨越国界的奉献精神,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提供情感纽带。他带领培黎学校师生探索实践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教学模式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注入新动能。“路易·艾黎现象”的本质,是历史人物在数字时代的精神重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共振与精神觉醒。当95后青年在虚拟空间中与上世纪的培黎师生共纺纱线,当巴基斯坦留学生在培黎职业学院的高科技大棚中精心培育马铃薯种薯,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昭示真正的文化符号永远不会沉寂。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回望历史,更要让历史照进现实,通过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等国际友人的视角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现代性,在文明互鉴中构建属于全人类的精神家园。
- 2025-07-06路易·艾黎中国情|用好艾黎文化资源 培养青年国际视野
- 2025-06-30【甘快看】中甘特稿|路易·艾黎的山丹时光:魂牵梦萦第二故乡 国际友人的教育传奇与文化探寻
- 2025-06-27【路易·艾黎中国情】写一首诗给路易·艾黎
- 2025-06-27路易·艾黎中国情|甘州府城:千年历史映照璀璨夜色 丝路传奇点亮人间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