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新闻眼

【巡礼马衔山】郭大顺:讲好玉文化故事

2024-04-30 10:47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

讲好玉文化故事

郭大顺

  由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中国甘肃网、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中共临洮县委宣传部主办的“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系列活动启动,热烈祝贺!

  这些年,考古大众化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考古资料越来越丰富,而且有些出人意料的发现需要进行归纳、研究。只有在科学化的前提下,大众化才能越走越远。它们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在这方面,我在红山文化研究中有很深的体会。当年红山文化发现的“坛庙冢”和“玉龙凤”等,当然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象征,也同五帝时代前期代表人物在北方活动的古史传说有联系。还有一点就是,这些考古资料好多都很形象,比如神化的人体塑像、龙凤等各种动物塑像。还有祭祀遗址,有圆的和方的,还有在白色积石冢上放置红色陶器,画黑色的彩。还有绿色的玉器等。而且它们都不是零散的,而是配套的,这些都激发有识之士研究,也希望以多种艺术形式把他们表现出来。

  但是做了多年,感到不够理想,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考古资料背后,它所包含历史的文化的——特别是思想方面的深刻内涵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在这方面,文明起源研究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大家知道,中国各地的文明起源都没有发现金属铜,这说明,是在石器做生产工具的经济基础上跨入文明时代,创造出像彩陶和玉器,这样艺术含量很高的文化艺术,它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古人精神的追求高于物质拥有。

  还有就是中国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是多元不等于封闭,相互之间是密切交流。红山文化如此,仰韶文化也是如此,在交流中碰撞产生文明火花,使社会产生突变。这就使我想到学者讲的“轴心时代”,学者认为它是精神上的一次突变。现在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那次精神突变,可以向前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那次精神突变,重要实例之一就是玉器,五千年前的古人在制作和使用玉器时特别看重玉的质地,最大发挥达到玉器功能就是通神的最佳效果,这方面和孔子讲的“以玉比德”,即以玉的各种质地比喻人的各种德性是前后有承继关系的。

  这些文明起源讨论中的成果,无论是突变、精神还是传承,都是文明起源讨论的最初目标,即文明起源的具体时间和标准以外的意外收获,这些成果的取得都和当时社会各界各学科的推动和密切合作有很大的关系。

  2021年考古学迎来了现代考古百年,也迎来了新的任务,那就是以独立学科的姿态重建古史,也就是说由考古向历史的升华,在这方面需要有社会参与,需要各学科的合作。据我所知,文学家观察事物敏锐、细致、思想活跃,想象力强,与考古学家合作,一定会在考古的科学化和大众化方面不断取得可喜成果,讲好考古故事,写好考古小说,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传递给大众,传递给世界,这方面的前景非常广阔,愿和大家一起努力!

  作者简介:

  郭大顺,1938年生,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导师苏秉琦。先后任职于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化厅,从事北方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发现并主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发掘报告编写和前期保护规划。著有《追寻五帝》《龙出辽河源》《红山文化》《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汇聚与传递-郭大顺考古文集》等。现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物局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