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独家

【巡礼马衔山】常山下层文化:玉文化的过渡类型

2024-04-28 10:57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

常山下层文化:玉文化的过渡类型

张多勇 王博文

  在良渚玉文化与齐家玉文化的中间有一玉文化的过渡类型——常山下层文化。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胡谦盈,在甘肃镇原县城关镇城西南1千米的常山村组织发掘的文化遗址,命名为“常山下层文化”。胡谦盈认为是齐家文化的源头。常山下层文化命名之初,就有人提出质疑,陈昱、洪方在《陇东镇原常山下层遗存浅析》一文,认为“常山下层文化”之命名是错误的。为此,胡谦盈在《答<陇东镇原常山下层遗存浅析>》一文回答提出的质疑。多年来常山下层文化虽有研究,王晓明以《常山下层文化研究》为题,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但研究进展有限。

  齐家文化是因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受聘于当时北洋政府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于1923—1924年间,在甘肃境内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命名,他于1925年出版了《甘肃考古记》,对其在甘肃的考古调查进行了报道。1945年夏鼐先生等人通过宁定阳洼湾齐家文化墓地的发现,找到了齐家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打破关系,认为甘肃仰韶文化的年代要比齐家文化早,并指出齐家文化的年代不会比公元前2000年早过太多,确定了齐家文化的基本年代。在以后的考古发掘中,先后发现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临夏大何庄、永靖秦魏家、临夏新庄坪、广河齐家坪、临潭磨沟,青海乐都柳湾、民和喇家、互助总寨等众多遗址,其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东北部以及甘肃武威以东至兰州地区,向南分布到了甘南地区。齐家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玉文化、青铜文化的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齐家文化是公元前20世纪前后数百年间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原始文化遗存,是铜石并用的原始文化,常山下层文化属于龙山文化的前期,其显著特点是橙黄色、红褐色陶器,绳纹纹饰与仰韶文化酷似,篮纹独树一帜,附加堆纹常见。齐家文化有许多器物如篮纹单耳罐、单耳杯、双耳杯、侈口罐等与常山下层文化有关,胡谦盈提出,常山下层文化是齐家文化的重要来源。也有学者认为齐家文化是甘肃龙山文化;齐家文化是马厂文化的继续和发展;有学者认为,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继续和发展,并吸收了客省庄二期的文化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对以上分歧重新做一讨论。

  常山下层文化发现于甘肃省镇原县城南的茹河南岸阶地上,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组织发掘,发现土窑式房子8座,窑穴16座,生产工具有磨石、石斧、石锛、石刀、陶刀、石凿、镞、弹丸、石纺轮、陶纺轮、锥、骨刀柄等。发现陶器70多件,颜色以橙黄色、红褐色为主,纹饰以绳纹多见,篮纹次之,器皿采用泥条盘筑法制成,陶器富有特征的纹饰是篮纹,大多数器皿显得矮肥,这与齐家陶器多瘦长的特点恰恰相反,胡谦盈将该遗址命名为“常山下层文化”。经C-14测定,常山下层文化其年代在公元前2930±180年(树轮校正年代)。常山下层文化经济生活大概以农业为主,石斧、石刀和陶刀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刀的特征是单孔刀,钻孔部位靠近刃部。

  这与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第二期文化石刀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首次发现使用泥坯烧制的陶刀,它的出现似非偶然,也许是因当时农业发达,生产工具需要量较大的一种迹象。胡谦盈在《试论齐家文化的不同类型及其源流》一文中首次提出,常山下层文化是齐家文化的重要来源。张忠培在《齐家文化研究》一文中认为:“常山下层文化的提出,促进了齐家文化渊源的研究”。宁夏隆德县上齐家、西吉县兴隆镇“是目前能推知的齐家文化的较早源头”。郎树德提出甘肃东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序列:“大地湾一期——相当于半坡类型的仰韶早期——相当于庙底沟类型的仰韶中期——相当于西王村类型的仰韶晚期(暂称作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常山下层文化——齐家文化。”肯定了常山下层文化是齐家文化的源头。

  宁夏菜园林子梁遗址分属于两种年代有别、性质各异的考古学文化。其中第一、二段以带篮纹或刻划纹的单耳罐、颈部贴塑泥条的篮纹小口罐、篮纹匜、素面单耳或双耳罐、双鋬罐等器类为代表,其文化性质与以往命名的常山下层文化内涵相同,年代相当于龙山时代的前期。石沟遗址、切刀把墓地、瓦罐嘴墓地、寨子梁墓地和二岭子湾墓地,无疑和林子梁遗址一期一段、二期二段相同;而三、四、五段以颈部带附加堆纹的鼓腹罐、绳纹斝、腹耳壶、素面豆等器类为代表,其文化内涵与宁夏隆德页河子遗址发现的所谓的“齐家文化”遗存基本一致,是一种新的文化遗存,年代相当于龙山时代晚期。也就是说宁夏菜园除了林子梁三、四、五段属于龙山时代晚期,其余属于龙山时代前期的常山下层文化。

  陈小三在起博士论文《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研究》认为,陇山山麓灵台桥村、隆德县林子梁、页河子,麟游蔡家河,天水师赵村和西山坪等不是齐家文化,是晚期龙山文化,将其分为两个类型:页河子类型和师赵村类型。师赵类型主要分布在陇山西麓的天水、武山、礼县等地区,恰好在古代通过汧河河谷到达甘肃的通道上;而页河子类型则主要分布在陇山偏北两麓地带,包括宁夏海原、西吉、甘肃庄浪、镇原以及灵台等地,是古代沟通甘肃地区与关中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陈小三将齐家文化分了三个类型:皇娘娘台类型、柳湾类型和磨沟类型。皇娘娘台类型代表性的遗址有武威皇娘娘台、临夏大何庄、永靖秦魏家、临夏新庄坪、广河齐家坪、宁定阳洼湾等;柳湾类型主要分布在青海地区的湟水流域,代表性的遗址有乐都柳湾、民和喇家、互助总寨等;磨沟类型主要分布在洮河上游地区的临潭、卓尼、岷县等地区。并认为常山下层文化不会是皇娘娘台类型的直接来源,皇娘娘台类型夹砂罐主要是继承了页河子类型中的同类器物;高领罐可能是受到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空三足器则应是继承了师赵类型中的同类器物;小双耳罐应是受到东部地区的页河子类型或师赵类型影响;从葬俗上看,是继承了马厂文化的传统。

  我们赞成陈小三的分期方法,也赞成将齐家文化分为三个类型。这个观点搞清楚了齐家文化的序列问题,但是回避了常山下层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根据齐家文化出现有单耳罐、单耳杯、双耳杯、侈口罐等器物,可以断定齐家文化与常山下层文化存在某种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这样就明确齐家文化渊源的一个序列:龙山文化早期(常山下层文化)——龙山晚期文化(页河子类型和师赵村类型)——齐家文化(皇娘娘台类型、柳湾类型和磨沟类型)。不赞同陈小三提出的,齐家文化柳湾类型对马厂文化有明显承袭的关系和磨沟类型来源于皇娘娘台类型。为此,笔者亲自前往青海乐都柳湾、民和喇家作了实地考察,所见柳湾和喇家均有篮纹陶器,常山下层文化的典型器物褐色篮纹高领深腹罐在柳湾、喇家均有出现,反映出柳湾、喇家的齐家文化与常山下层文化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我们不排除齐家文化不是单一来源的说法,齐家文化毫无疑问受到客省庄二期文化和马厂文化的影响。

  注:本文原刊《圭璋特达——叶舒宪先学术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转发时有删减。

  作者简介:

  张多勇,历史学博士,北方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北方民族大学鄂尔多斯盆地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获省部级社科成果奖、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5次。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5项,主持省科技支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等10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西夏监军司遗址与军事布局》(中华书局)等专著5部。

  王博文,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毕业,1997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镇原县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馆员。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2部,副主编出版专著4部,参与完成甘肃长城、秦直道、庆阳石窟寺调查工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