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历史珍闻

丝路驿马起名主打文艺范 一生“奉献”都安排明白了

2024-04-23 17:25 来源:酒泉日报

  原标题:悬泉三叠

悬泉置出土的漆耳杯(来源:澎湃新闻)

  悬泉置出土的漆耳杯(来源:澎湃新闻)

悬泉汉简(来源: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悬泉汉简(来源: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悬泉置复原图(来源:纪录片《河西走廊》)

  悬泉置复原图(来源:纪录片《河西走廊》)

  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

  平沙万里绝人烟。

  ——唐·岑参《碛中作》

  

  悬泉汉简上关于马的内容总是一次次把我的目光吸引过去。

  正常情况下,悬泉置保有40匹左右的马,每匹马都有一个名字。考古工作者在悬泉汉简上发现了186个马的名字。命名方式包括了“人名姓氏+马匹颜色”(如“陈騩”。騩音归,义为浅黑色的马),寄希望马匹“多拉快跑”(如“野鹿”“善载”),寄希望马匹众多、好饲养(如“利群”),寓意勇猛(如“杀寇”),马匹颜色+吉语(如“金丸”)。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名字是“青爵”,义为青色的鸟,能使人联想到一只疾如闪电的鸟飞过,眼前只有一道黑线般的视觉残留,完全看不清它的身影。

  以今天的眼光看,悬泉置每一匹马的名字都古雅,富有文化气息。

  给马取名也许是为了方便管理,就像每个人都有名字,只要说名字,周围的人就能知道说的是哪个人。汉代悬泉置的人们说到哪匹马,也会说它的名字,而不是说它的编号或描述它的毛色年齿。事实上,他们给一匹马取名的时候,可能也像给自己家的孩子取名,是用了心思的,比如简文里说到的一匹18岁老马“蜚乌”,最初取这个名字,是希望它疾如飞鸟(“蜚”同“飞”,“乌”是乌鸦)。即使它已经18岁,到了一匹马的暮年,说到它的名字,仍然可以想见它当年飞驰的英姿。

  马的最佳役使年龄是8岁(相当于人类30岁左右)。悬泉置能确知马匹年龄的简文里,年齿最小的4岁,最大的24岁。马的平均年龄是30岁到35岁。24岁的老马,从一份马匹与人类年龄对照表上看,相当于人类70.5岁。简牍里说到一匹名为“黄鹄”的老马,“齿十八岁……老不可用”。

  可能是因为马匹饲养管理不善,医疗条件有限,悬泉置马匹死亡情况一度很严重,遭到了上级的严厉申饬。有两件甘露二年的木简上,记着敦煌郡9个类似悬泉置的驿站,共有马360匹,因为养护不善,不到一年时间里死了368匹。从马匹管理的相关程序和要求看,有些时期用不法手段残害官马的现象应该普遍存在,驿站运行成本高昂。

  悬泉汉简里专门有一类简文,记载马匹死亡的时间、数量、处理结果、在场和经办人员。这类用于记录上报的文书被称为“传马病死爰书”。一份爰书通常会写上出具报告的时间,报告人的身份和人名,马的体貌特征和名字,马的年齿,死亡原因,查验和见证人是谁,查验结论:“马死,身完,毋兵刃木索迹,病死审”(马确认已死,尸身完整,没有刀伤、棒伤以及绳索捆绑勒伤痕迹,确为因病死亡)。

  死后的官马不能随便处理。“传马骨肉买卖文书”会记下马匹死亡的时间、死亡原因、马匹的骨肉被谁买走了、卖了多少钱等信息以备查验。卖死马骨肉的钱入公账,用于购置补充马匹。一匹死马的骨肉通常卖200到400钱。而买一匹马则需要15000钱。另外,虽然没有死,但是生病不能使用的马,也可以卖掉,价格1500钱左右。

  死马的骨肉卖掉,皮、筋、齿、耳要上交入库,如果死的是牛,还要上交牛角。皮、筋、角可作为加工制造器物的原料,齿和耳,可能是作为牲畜死亡的证物,和死马爰书一起上交。一匹官马的使用价值,没有一点点浪费。悬泉置里每一匹官马的一生,都称得上是奉献的一生。

  悬泉置的主体是一座长宽各50米的方形坞院,用于住宿办公,接待往来公务人员和国际友人。养马区在坞院之外,30米见方。悬泉置周围绝少人烟,暗夜里,人们都进入梦乡,明亮清冷的星光下,应该能清晰地听到青爵、蜚乌、黄鹄们从容不迫咀嚼草料的声响。

  

  悬泉置地处瓜州县和敦煌市之间,瓜敦公路58千米处以南的三危山余脉北侧山前冲积扇上,东侧山谷中有一处泉水。泉水咸苦,但已经是周围十多公里内唯一可供饮用的水源。从汉代直至唐代、清代,这一带都建有驿站。

  悬泉置四周靠坞墙处共有27间房屋建筑遗迹。悬泉置的主要功能是接待过往使者、官员及随从,传递文书,日常工作人员40名左右。虽然规模很小,却因为建在交通要道上,接待过曾经跟随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外交家长罗侯常惠(公元前72年至公元前51年间七次出使西域)、龟兹王及夫人、且末王、楼兰王、大昆弥使者、乌孙客等“大客”。其中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长罗侯过悬泉置,一行包括军候以下各类官员和戍卒、施刑士(身份为服刑人员的士兵)等,共384人。长罗侯团队不是人最多的,悬泉置简文记载了一支由使者带领的于阗王团队,规模为1074人。

  面临繁重艰巨难以完成的接待任务时,小小的悬泉置压力巨大。有一条简文记下了一位叫“博”的悬泉置啬夫(管理人员)在一次重要接待前的无限惶惧:“迫大客且到,用度不足,博叩头死罪死罪,唯君哀怜,博叩头叩头死罪死罪。”

  出现非常态的重要接待任务时,需要临时调派征用人手和物资。有一份文书上,一位敦煌安国里名为邯陵的女子向效谷县反映她的丈夫“安”任悬泉置啬夫时,曾携带私人餐厨用品若干,其中包括案子3个,铜鼎1个,釜3口,“华于”12个,大杯12只,小杯72只,酒樽1件。因为没有前后文,无法确知这些物品用在什么场合、反映情况的目的。根据“安”当时的职务判断,这些物品很可能就是遇到重大接待任务时由悬泉置借用或租用的,此后没有归还,“安”又因故不能亲自索回,也不能出面反映,所以由邯陵出面向效谷县申诉索要。

  悬泉置汉简多数是西汉后期的,虽然经过了专业人员的认读,但还是有很多文字不能完全准确辨识和解读,这一方面是因为自然或其他原因使简牍断散,内容本身不完整连续、文字模糊,另一方面,简牍上字义的变化情况也复杂。这种复杂性往往使同一条简文在不同读者看来有完全不同的意思。相比之下,记载接待长罗侯支出事项的《过长罗侯费用簿》,18枚木简连续完整,研究价值非常高,容易吸引文博爱好者的注意。

  悬泉置地处荒漠,人员物资流动并不总是呈现繁忙紧张的景象。多数时间里,人们可能只是从事照料马匹、接收和发放钱粮、买入或收割储存草料、修理车辆、传递文书信件等日常工作,能遇到一件追捕逃亡罪犯的事,已经很新鲜。在悬泉置短暂停留后继续东来西去的人,应该有更多故事值得讲述。在悬泉汉简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关于乌孙公主的简文,其中一件是关于运送乌孙公主(刘细君)的女儿少夫送给质子的一匹马的记录,一件是关于传递乌孙公主(刘解忧)给朝廷上书的记录。

  刘细君远嫁乌孙(乌孙都城在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附近)后所作《黄鹄歌》里写道: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受交通条件等限制,当时从长安到乌孙,路途上要用不少时间。有一份简文上记载一件诏书从长安送达悬泉置,用了89天。一般情况下,从汉唐到明清,骑马乘车从长安到敦煌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如果是大队人马,用的时间将更多。远嫁异域的刘细君在乌孙生活了5年后去世,刘解忧在乌孙生活了50年,70岁时才落叶归根回到长安。两位公主向远从中土到达西域的使者和商旅打听一下家乡的人和事,应该常有,丝绸之路发现的简牍里却从未见提起。

  

  2023年夏末,杨桢收到了新疆师大的录取通知书,专业是文物与博物馆学。这是他自己选的专业。

  我看着这个跃跃欲试踌躇满志的小伙子想,他到底知道不知道他选择了什么?

  2014年前后,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肃北县对汉代马鬃山玉矿遗址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考古发掘。我曾随一个团队到玉矿发掘现场参观学习。满滩的石头中间生长着不多的低矮植物,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陈国科和考古队员还有雇来的人在遗址上忙碌。陈国科穿野外工作服,戴一顶软檐遮阳帽,身材矮而敦实,脸上手上的肤色因为长期日晒引人注目得深,他的手表下面偶尔露出的皮肤颜色要浅很多。

  玉矿遗址位于马鬃山镇的一片戈壁滩上,最近的居民点也在20公里外。考古队一行早上出了门,中午不回家,在滩上就地吃一点带来的食物,喝一点水,稍事休息,继续工作。

  我还注意了解过入选2019年度“考古中国”丝绸之路重大研究项目成果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项目。2019年至202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遗址连续进行了近18个月的发掘。项目负责人胡兴军,就是从酒泉走出去的一名考古工作者。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地处罗布泊荒漠无人区,无电缺水,且没有通信信号。根据胡兴军的讲述,发掘期间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为沙尘暴天气。就是在这样严酷恶劣的条件下,胡兴军和他的团队一遍一遍用筛子筛出了1400多件包括细小的纸片在内的文物。他们的工作场景,猛一看和建筑工地上一样。

  汉代悬泉置遗址的发掘,从1990年到1992年,经历了三个年度四个阶段,出土文物四大类7万余件。遗址在一片戈壁滩上,一年四季或常年刮风,夏季干燥酷暑,冬春风大严寒,“尘土飞扬”是整个遗址发掘期间的真实场景,工作条件差,环境恶劣。这个环境不是现在才这样的,这里发现的一枚汉简上就写着,“县泉,地热多风,涂丘干燥”(“县泉”就是“悬泉”)。发掘之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牍研究室等部门相关人员又用了十年,才完成了简牍释文工作。

  ……

  花不到四十分钟了解某个考古发掘项目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享受型的文化活动。但是多数时间里,考古工作本身是枯燥乏味的,谈不到什么趣味,也不是每天都有新发现。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考古工作者凭借对获得的考古资料的研究和已有资料的考证,拼凑复原了过去人们的工作场景,认识和发现了他们的生活细节甚至情感,找到了历史记载里的某个重要缺环。这些细节的来源,也许只是一块简牍上寥寥的几个字,也许只是一块木片上不引人注目的一道刻痕(不明显的刻痕,但是很重要)。在考古现场和研究室内一整天的工作,表现在考古发掘报告上,可能还不到一句话。每一点收获,后面都是大量的时间和体力精力的付出。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里写到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在我看来,考古工作也是这样的。

  悬泉置应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前87年)就存在了。已发现悬泉汉简的年代主要集中在西汉中后期、王莽和东汉初年,前后时间约百年。悬泉置周围,还有晋、唐至明清的历代烽燧或遗址分布。和悬泉置类似的驿站,汉代的酒泉郡有11个。

  1912年,肃州邮政分局成立,隶属兰州副总局(总局在西安)。1913年,酒泉设立电报局,酒泉及其他各县驿站一律撤销,所有的公文、函件等,均交邮政局转寄。驿站不再运转,关于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一直在继续。

  丝绸之路上多见夯土而成的坞院遗迹,有的在耕作居住区,有的不在大路上,也远离耕作居住区,孤零零挺立于荒漠戈壁。它们是过去重要的军事行政设施或地主豪强的庄院,一般只开一门,坞墙四角设望楼,易守难攻。房屋在坞院内靠四壁修建。相信每一座坞院、每一间房屋都有很长的一段故事等待人们发现和讲述。

  未来发现和讲述这些故事的人里,应该有杨桢吧。

  杨蕴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