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之旅

马衔山,兰州第一高山

2024-04-17 11:4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专题】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

  原标题:马衔山,兰州第一高山

  马衔山,又名马啣山、马寒山、马黑山。是祁连山脉东延余脉,位于甘肃省榆中县与临洮县交界处,是榆中县与临洮县的分水岭,山之南为洮河,山之北为苑川河。主峰海拔3670.03米,是兰州市的最高峰,也是陇右黄土高原上的最高山峰。呈西北、东南走向。山顶如平川,宽约8至10公里,长约40至50公里。

  马衔山原名空头山,后人以“山有野马数群,土人围之,马皆化为石”传说故事改名马寒山,亦称马啣山。

  马衔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流传有大石马、小石马、石棺材、金龙池等民间传说。

  兰州地区曾被匈奴占领统治。匈奴人称天为祁连,而皋兰、马兰、贺兰、马衔、马啣、马寒诸山名,皆与祁连音近,当为高峻之意,马衔山也符合此音此意。因此,有史学专家称,马衔山、马啣山、马寒山有可能源于匈奴语。

  《狄道州志》云:“山顶俗名空头山,殆即古之空同也”,《汉书·武帝记》中: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行幸雍,祠五畤,遂踰陇,登空同,西临祖历河而还” ,可见,此山在汉代应叫空同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天水北界,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成川”。南北朝时期,榆中曾被先后命名为“金城县、子城县”,据方位,出苑川水的地方应该是今天的马衔山,故而,这里的“子城南山”即就是今天的马衔山。唐代时,此山又名“薄寒山”。据《榆中县志》记载:1972年,在马衔山北支——兴隆山北坡的朱家湾村,出土的一座唐代的贵族墓葬,其墓志铭《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志序》中称,“夫人葬于薄寒山之北原”,“薄寒山之北原”就是今天的“朱家湾村”,这证实了“薄寒山”亦就是今天的马衔山。

  《晋书· 乞伏乾归载记》: “炽盘以长安兵乱将始,乃招结诸部二万七千,筑城于康狼山以据之。” 唐朝李吉甫所撰的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卷39五泉县载: “康狼山,亦名热薄汗山,在县南一百四十里。”可见,唐代的马衔山还应该是“康狼山,亦名热薄汗山”。东晋十六国时期,统治榆中的西秦乞伏氏原是鲜卑族,“热薄汗山”有可能是鲜卑语称呼,进而简称“薄汗山”。“薄寒山”和“薄汗山”只一字相差,音相同也。因而,在西秦乞伏氏占据榆中之前,榆中的土著人应称此山为“康狼山”,西秦鲜卑统治榆中时期,“热薄寒山”和“康狼山”两称谓并行,到唐代沿用此称呼。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又四分五裂。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榆中全境沦陷吐蕃,吐蕃人又称之“崆峒山”,因为当时崆峒山有五处,临洮有其中之一,所以又称“空头山”。宋朝人李焘编纂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广庆三年(1043年),李元昊“举兵攻兰州诸羌,南侵至马衔山,筑城瓦川、瓦川会,留兵镇守,绝吐蕃与中国相通路”。《宋史·夏国上》亦云:“元昊举兵攻兰州诸羌,侵至马衔山、筑城瓦川”可见,宋朝年间,马衔山已经由原来的“空头山”更名为“马衔山”。

  明代时,人们就沿用此称谓,明代的唐懋德撰写的万历33年序刊本《临洮府志》中也证实了这一点:“马衔山在郡北九十里,史谓马衔俗误为马寒,昔元昊举兵攻兰州诸羌至此,其绵亘数百里,势极高峻,虽炎夏冰雪不消”,说明马衔山在明代时仍然沿用,而“马寒山”的称谓也逐渐在民间形成。清朝初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载:“马衔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雄秀甲于郡境,即马寒山也。盘亘深远,与狄道县及兰州接界”。马衔山以高、寒冷著称,年平均气温只有10℃,民间多称“马寒山”,而书面上常延续“马衔山”的称谓。

  《宋史·吐蕃传》载: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玮言“宗哥唃厮啰、羌族马波叱腊鱼角蝉等率马衔山、兰州、龛谷、毡毛山、洮河、河州羌兵至伏羌砦三都谷,即率兵击败之”。

  清恩福编修的道光年间刻印本《重修金县志》中云:“马衔山俗名马寒山,在县西南四十里。绵亘数百里,势极高峻,界金县、皋兰、狄道之间,盛暑积雪不消,旧志谓,昔有野马数群,土人围之,马皆化石马,即大石马,小石马,山下有大马甲,小马甲二村庄,即其地欤,山下有泉”。

  清乾隆年间有名曰娄玠的官吏著《马衔山金龙大王祠记》,记载当时带领乡绅在马衔山求雨的事:“或曰马啣山有金龙大王者,祷辄应。于是命父老舁至邑,焚香再拜,具巫觋以祝。郡伯许大夫城守薛将军及文武诸僚偕晨昏往叩焉。未几,雨得小润。再拜再祷,越二日而甘澍沛至。吁嗟乎!王之灵应如响斯答矣。”此处载有“马啣山”地名。

  宋、明称“马衔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肃庄王朱楧将“马衔山”辟作避暑山庄;清代称“马寒山”“马啣山”,民国年间改称“马衔山”,沿用至今。

  据上史料,马衔山最初应为“空同山”,而后“子城南山”,继而“康狼山”,再而“热薄寒山”,进而“薄寒山”“空头山”“马衔山”“马啣山”,最终为“马衔山”或“马寒山”。至今,这座高大的山脉仍然被称为马衔山或马啣山、马寒山、马黑山。现在,媒体及网络上普遍通用“马衔山”或“马啣山”。

  马衔山因高耸的地势和严寒的气候条件,使其地貌景物与周围环境截然不同,而与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类似。景观资源突出的特点是:

  高:马衔山海拔为3670.03米,是陇右黄土高原最高峰。

  寒:为高寒阴湿区,属于高寒阴湿和二阴气候地区。马衔山年平均降雨量在500亳米,无霜期为67至90天,每年除盛夏(6月中旬至8月中旬)以外,常有皑皑白雪盖顶,所谓榆中八景之一的"寒山积雪"即指此。

  奇:马衔山地貌景物奇特。由于寒冻作用,平坦山顶上相对低洼处,冻胀土丘,形态奇异,斜立巨石,形成石海,如柱如笋。海拔3500米以上,既有古代冰缘遗迹,又有现代冰缘形成。在阴坡和山顶上还有距今3000年左右,厚达10米以上的冻土层,是考察冰川冻土地貌的重要地点。

  特:马衔山海拔高,水汽稀少,空气稀薄,透明度大,紫外线强烈,花卉色泽鲜艳。每年五月,北坡一簇簇硕大的杜鹃鲜花盛开,美丽壮观。入秋以后,南坡黄澄澄的沙棘挂满枝头,鸟鸣声此起彼伏,时有林麝出没,展现出一种宁静幽深的原始风貌。

  马衔山山势高峻,气候多变,植物垂直分布明显,从山下到山顶,有阔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林、灌木、草原、草甸、苔藓等依次分布,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七十二条沟,奇景看不完。春天,马衔山上白雪皑皑,山下芳草萋萋,林木森森,暮春初夏,蔚蓝的天空,银色的雪峰,翠绿的林海和烂漫的山花相映照,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每当夏秋之季,水草丰美,山顶牦牛遍野,骏马奔驰,羊群如云,景色十分美丽壮观。此地是兰州地区目前唯一有终年积雪和冻土层的地方,唯一有牦牛的地方,也是唯一的天然马场,是历代甘肃施政官员所看重的养马基地。秋至寒冬,山顶银装素裹,一片白雪世界。而山的背阴处,积雪终年不化。这里是黄土瀚海中的“绿色岩岛”,也是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的“湿润之乡”。

  马衔山山阳突兀辽阔,山阴林木葱郁,山顶平阔如野,在这人迹罕至的山上,常年雨雪纷飞,即使在夏天,都会出现六月飞雪的壮观景象。丰沛的雨雪,积蓄了天地精华,充盈的水源,涵养了山崖秀色,涓涓细流,汇集成了两条河,山阳为洮河,山阴为苑川河,两条古老的河,孕育了两河流域及临洮、榆中两县文明。文明源远而流长。

  马衔山有大石马、小石马、石棺材、金龙池 、石景峡等著名旅游景点,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为保护自然资源,国家已将马衔山定为自然保护区。(李新海)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