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史博览

从南宋12字石碑窥古代交规

2024-03-18 10:00 来源:兰州晨报

  原标题:从南宋12字石碑窥古代交规

  古代也有交通法规,这你知道吗?

  在天水市清水县的赵充国陵园碑林,有一块南宋时期的“仪制令”碑,该碑是目前甘肃省境内发现的唯一的宋代交通法规碑。它的正文只有简简单单十二个字,却似乎说尽了古代交通规则的真意。

  “交通”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易经》,里面就有“天地交而万物通”的说法。众所周知,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目前的交通规则许多都沿用了古代社会制定的交通礼仪,这回我们就一起去清水县,看一看这块石碑的真容。

  “仪制令”我省发现唯一宋代交规石碑

  这块“仪制令”碑在众多高大的石碑中显得很矮小,它高约89厘米,宽约67厘米,厚约10厘米,碑体是白石质材,石碑上正文十二字清晰可见: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同类型的石碑除了咱们这一块之外,陕西省略阳、福建松溪县、江苏盱眙、河北邢台等地也有发现。

  虽然《仪制令》碑诞生于宋代,但并不代表其中的条文也是诞生于宋代。比如排在第一条的“贱避贵”,其实早在秦汉年间就已经在实行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治驰道”。驰道非常宽,左右五十步,相当于今天的69米。也有考古工作者在咸阳发现过汉代的道路,左右宽约50米,所以秦始皇的驰道之宽可能并不是空穴来风。

  重要的是,驰道只是皇帝的专属,而不能给其他人使用——除非有皇帝的特殊命令。到了汉代,除了皇帝,其他人也不能随意进入驰道行驶,只能走驰道两旁。如果不遵守命令,则“没入其车马”。

  当然有了皇帝的恩准,也有例外,汉武帝的乳母就沾了这样的光。《史记·滑稽列传》中说汉武帝非常孝顺自己的乳母,对她的话是“乳母所言,未尝不听”,他就曾破例让这位老人家“乘车行驰道中”。

  “贱避贵”在驰道上的充分体现

  皇帝的乳母可以走,但贵为皇位继承人的太子未必敢走,《汉书·成帝纪》记载了汉成帝的一件轶事:

  初居桂宫,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西至直城门,得绝乃度,还入作室门。上迟之,问其故,以状对。上大说,乃著令,令太子得绝驰道云。

  汉成帝做太子时,虽然有急诏,但仍然不敢走驰道。不过,也正因为遵守这条规则,他才得到了信任。

  而在三国时期,有志于大位的曹植却没有遵守这条规定,在大聪明杨修的怂恿下,“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最终,曹植虽然没被杀,但掌管司马门的公车令却因此遭无妄之灾,被曹操杀了头。从那以后,曹植在曹操那里的恩宠也越来越少了。

  最终,看着木讷忠厚的曹丕成了魏文帝,而才高八斗的曹植却抑郁终生。

  “驰道”的这几个事例,说明秦汉时期就有尊贵之人道路优先或者专属的原则。

  在汉代,还有两首乐府诗,也可以窥见当时“贱避贵”的规则。一首是《相逢行》,它的前两句是: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另外一首是《长安有狭斜行》,它的前两句是:长安有狭斜,狭斜不容车。适逢两少年,夹毂问君家。

  狭路相逢,谁先通过马路?所以就有了“夹毂问君家”这一场面。为什么要“问君家”?因为要看一看,到底谁更尊贵,知道了答案,就知道谁应该在狭窄的道路上给谁让路了。

  这不就是“贱避贵”么?

  也有所体现尊老爱幼

  其实还可以举出更早的事例,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的蔺相如因“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按照两人的官位,蔺相如比廉颇尊贵,所以在道路上相遇应该是廉颇避让蔺相如。但实际情况却是“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蔺相如这一做法是为大局着想,但他的门客却记得“贱避贵”的规则,抱怨道:“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他们都因为蔺相如避让了廉颇而感到羞耻。

  到唐代和宋代,“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这四条交通规则就已经是普遍规则了。《大唐开元礼·杂制》就明确规定“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和宋代“仪制令”的规定没什么两样。在唐时还有规定:“城门入由左,出由右”,即道路“靠右通行”,没有出现在“仪制令”里,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潜意识中遵守的习惯,没有特别提出的需要。

  “仪制令”的内容,除了“贱避贵”外,其他三条规定也很有深意。

  “少避长”指年轻人要给老年人让路,表示自己的尊敬;“轻避重”指负担少的人要给负担多的人让路,避免影响道路顺畅;“去避来”指主人应该给客人让路,客人毕竟远道而来,主人应该发扬友爱精神,给客人以方便。可见,“仪制令”的要求不仅反映了礼让的必要性,还有尊老爱幼、为他人着想的美德。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