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美文

雁南飞,心北归

2024-02-20 09:43 来源:平凉日报

  闫瑛

  秋风起,秋阳微微凉;

  秋色至,归雁南飞翔。

  一个秋日的清晨,我心怀敬仰寻访充盈着神话与文化的成纪大地,站在山顶品鉴层林尽染的秋景,苍穹触手可及,山水尽收眼底。不远处,有雁群飞过,它们扇动着被朝霞浸染成的金色翅膀,柔美但极具力量的线条徐徐南行……

  突然,一声雁鸣打破了这沉静之美。一根羽毛在风中翩跹,它俯瞰着这片“平静安宁”之地,回溯着数千年来的风风雨雨……

  距今78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与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深深烙印在所有生命的基因中,每一粒尘埃都折射出中华文脉的光芒。这里曾被称为“成纪”,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于是“造书契结绳之政,结罟以教民渔佃”的故事植根在世世代代静宁人的记忆里。历史的足迹随着岁月的前行而蔓延。从商周时期的羌戎部族定居于此,到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再到秦昭王时期将静宁纳入秦国版图,县境内的秦长城遗址见证了历史赋予静宁的特殊符号——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西汉起,南边的成纪县治和北边的阿阳县治在置而废、废而置的轮回中浮浮沉沉。西汉时期的匈奴、东汉时期的羌族、十六国时期的“五胡”、隋唐时期的吐蕃……他们的入侵致使当时的社会生产下降。但世间诸事都是在此消彼长中前行,中原王朝国力的逐渐强盛和边境各族的和睦往来,促使这里的经济文化欣欣向荣。贞观二十年,太宗巡视马政后,“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的局面也让静宁随之成为大型天然牧马基地。唐之后,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静宁的命运受整个西北地区战火不断的影响而动荡不安,民国时期更是遭受军阀混战的牵绊。直到1935年,红军长征的星火照亮了这片土地。在1949年8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进大军让静宁得以解放。

  悠久的文化滋养出静宁儿女厚德载物的品行,跌宕的历史锻造出静宁儿女自强不息的品性。……

  羽毛飘飘然落入葫芦河中,河水泛起层层涟漪,就像拨动了母亲望子成龙却又恋恋不舍的心弦。雁群逆风而往,它们留恋着这里的山山水水——因山势五叠得名的五台山,因汉光武帝在起兵西行中避难获救而钦题的“救龙山”(今九龙山),坐拥龙马城的仙人峡……

  雁儿飞走了,飞向了天南海北。飞去时,他们把浑身的力气凝于双翅翱翔在天际,风中回荡的雁鸣里有坚定的远方。2021年中秋前夕,它们把《致静宁老乡的一封家书》送到了一个个在外漂泊的静宁之子手中,游子们的心激起了波澜。

  大雁南飞是乘着萧瑟的秋风,游子北归却是借着“归雁”的春风!

  2022年3月正值初春,静宁县工业园区举行了“归雁工程”集中开工仪式,2194平方公里的土地紧紧拥抱着归来的游子,那一刻,他们喜极而泣。曾经,这群孩子为了改变贫穷和平庸远走他乡,“母别子,子别母”的画面每每在午夜梦回时总会撕扯他们的乡愁;曾经,他们的母亲站在村口的那棵老树下,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悄悄抹泪,夕阳西下时盼着他们归来的眼睛变得黯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被时光的痕迹雕刻成佝偻的模样。

  有理想的人总是在离别的伤感和生活的磨砺中奋进。恢复高考40多年来,静宁大地培养出的10万余优秀学子走向全国各地,走上各行各业,很多人都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军人物。

  这些年,他们在异地他乡的融入与物欲横流的抽离中找平衡,在羁旅怀乡的感性与追寻人生的理性中找天平。他们用双手为自己戴上了照亮故土的光环,故乡也在“筑巢”迎接他们凯旋。反哺家乡的游子们纷纷启航,家乡的10个雁阵和16个工作载体为他们铺平了归航之路。“头雁”们与故乡一道把苹果、红牛等特产通过产业链输送出去,在工业经济、现代农业、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大放异彩,“雁阵”在他们的带领下愈发庞大。

  这片孕育古老文化的土地注入了时代的活力,有了“归雁”,干腔花儿将会越唱越响亮,高抬和地摊也会越耍越红火。

  雁南飞,心北归,最美的风景是回家的路。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