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旅游活动

一碗肥肠面 半城兰州香

2025-07-22 11:4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成旭东在店里忙碌

  进入伏天,兰州烈日炎炎,读者大道被烤得热气腾腾,南河新村小区附近树叶卷曲,成丰肥肠面门口却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

  “光头哥,今天的肥肠炖得透!”排在队尾的张师傅扯着嗓子喊,手中攥着刚从隔壁小卖部买的冰镇黄河啤酒。取饭口的成旭东闻声抬头,光头上沁着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他用一口地道的兰州话回应:“张哥你鼻子比警犬还灵!今早四点就下锅炖了,保准烂乎!”说话间,他手中的铜勺不停,往青花瓷碗里舀汤的动作娴熟,总是不多不少。

  光头老板的“干散人”性子

  成旭东的光头在正午阳光下格外耀眼,这发型自他四十岁起就没再变过,他总说“省事儿”。街坊四邻亲切地称他为“兰州肥肠界的向日葵”,因为无论多忙,他光头上的笑容始终朝着食客。

  1974年出生的成旭东,骨子里透着兰州人的直爽。小时候住在静宁路的四合院,他就爱蹲在灶台边看奶奶做浆水面,拿着小铁勺模仿搅锅。五年级时学校的劳动技能大赛,别的孩子带针线包缝布娃娃,他却背着小煤炉,用妈妈给的五块钱买面粉和韭菜,烙出的韭菜合子酥脆掉渣,评委老师直夸他是做吃食的料。

  这份对吃食的执着,演变成成旭东“干散人”的性子。2016年面馆刚开时,金雁花园不足三十平方米的门面房没暖气,冬天他每天凌晨三点起来生煤炉,就怕面板冻硬拉不出匀称的毛细。有一次大雪封路,进货车没到,临近饭点,他对着二十多个排队的食客鞠躬道歉:“对不住各位,今天面不新鲜,明天来我多给加两勺肥肠!”

  如今面馆有六十多平方米,墙上挂着冬天特意请人拍的兰州水车园和中山桥风景照。外地游客询问时,他能放下汤勺讲上半小时,还会说:“您看这中山桥,光绪年间就有了,德国人修的铁桥现在还立在黄河上呢!咱这肥肠面,老手艺也得站得住脚!”

  一碗肥肠面里的兰州味

  中午十二点,拉面师傅马师傅的胳膊挥动如风车。大宽面要拉得像裤带,甩在案板上啪啪作响;毛细细如发丝,抓在手里能透光;二柱子则棱骨分明,咬起来嚼劲十足。马师傅是成旭东的远房表哥,两人配合默契。马师傅把拉好的面扔进滚水,面捞进碗里,成旭东就开始配汤,一勺牛骨汤打底,半勺卤肥肠老汤,再撒上蒜苗、香菜和特制油泼红辣椒,香气能飘到街对面的公交站。

  “好多人以为兰州只有牛肉面,其实咱肥肠面才是老祖宗!”成旭东边舀肥肠边和食客聊,“早年间黄河边拉纤的汉子就爱吃这口,肥肠耐饿,汤里带油花儿,喝下去抗冻!”这话不假,成旭东的爷爷当年在中山桥附近摆过小面摊,专做肥肠面。只是爷爷过世早,手艺没传下来,他就靠着奶奶的零碎记忆琢磨。光是洗肥肠,他就试了二十多种方法,先用面粉搓去黏液,再用白醋泡去腥味,最后用花椒水焯三遍,直到肥肠内壁有淡淡的花椒香才算合格。

  成旭东的媳妇徐丽萍每天凌晨四点起来洗肥肠,一洗就是两小时。有一次她发现送来的肥肠边缘发黑,立刻给经销商退货,自己骑车跑了三家菜市场补上新鲜的。她说:“咱做吃食的,良心比啥都重要。旭东常说,食客的嘴是秤,称得出你用了多少心。”

  关了机电铺子 开起肥肠面馆

  成旭东的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二十岁出头,他在机电市场当学徒,跟着师父修电机,后来自己开了小铺子,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夜里关了店门,闻着隔壁面馆飘来的香味,就想起奶奶做的肥肠面。”

  2016年开春,成旭东盘出机电铺子,拿着五万块在金雁花园租了小门面。第一天开张,他和媳妇从早上七点忙到下午两点,才卖出去十七碗面。一位老爷子说面还行,汤差点。当晚他就买了二十斤牛骨炖了一夜,第二天请老爷子再来,老爷子连汤都喝光了。

  那两年日子紧巴,冬天没暖气,媳妇手冻裂了还在揉面;夏天没空调,成旭东光头上满是汗滴子。最难时,两人三天没吃肉,就靠咸菜就馒头。但每天关门前,成旭东都会把剩下的肥肠打包送给隔壁收废品的老张。他说:“都是好东西,扔了可惜。”

  2019年,转机出现,儿子小成从烹饪学校毕业。小成从小在面馆长大,放学就帮忙,学技能时选了烹饪专业。他拿着毕业证带回了自己配的卤料,里面有当归、黄芪等兰州本地药材,卤出的肥肠带着回甘。从那以后,面馆专做肥肠面。小成拉面手艺青出于蓝,能拉出三四种花样,“荞麦棱”更是一绝,面身有棱有角,裹着汤汁特别香。老食客说:“你们家这面,吃出了三代人的味道。”

  “不急,慢慢来,好手艺得熬”

  2024年冬天,成旭东决定搬店。店面房租涨了三成,且老食客抱怨停车不便。他骑着电动车在城关区转了半个月,选中了读者大道的铺子。这里离公交站近,门口能停电动车,斜对面就是菜市场,能买到新鲜蒜苗和香菜。

  搬店那天,二十多个老食客自发来帮忙。张师傅扛着最重的面案,喘着气说:“你搬到哪儿,我追到哪儿!”一位住在七里河区的阿姨转了三趟公交送来自己写的字:一碗肥肠面,半城兰州香。

  新店开张,成旭东挂起请书法家写的新招牌“成丰肥肠面”。上午十点开门,十一点顾客就排起了队。小成在收银台前站得笔直,媳妇在后厨笑得合不拢嘴,成旭东依旧在取饭口,光头上汗珠闪闪。穿校服的小姑娘来买面,成旭东认出是以前邻居家的孩子,接过钱多舀了两勺肥肠:“告诉你妈,咱店的辣椒还是老方子,香得很!”

  现在,面馆每天能卖出两袋面,一百多斤肥肠。儿子小成在抖音开账号拍拉面视频,好几条点赞过万。外地网友留言想来尝尝,成旭东让儿子回复:“随时来,管够!”

  傍晚收摊,一家三口坐在店门口的小马扎上分吃一碗炒面片。儿子说:“爸,等我再练两年,咱去市区其他地方开分店!”成旭东没说话,给儿子碗里夹了块肉。媳妇笑着说:“不急,慢慢来,好手艺得熬。”

  街灯亮起,照在成丰肥肠面的招牌上,也照在一家三口的笑脸上。晚风里飘着淡淡的肥肠香,混着兰州夜晚的凉爽,仿佛诉说着:有些味道,会跟着一座城、一家人,慢慢走下去,成为岁月里最温暖的烟火。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建荣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