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让公共文化空间充满生机活力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文化氛围浓厚、形态多样的公共文化空间可以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地要建设好、运营好公共文化空间,让更多人徜徉其中获得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的愉悦。
加强规划。近年来,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持续推进,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但在规划布局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短板不足。对此,各地各部门要注重科学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设施尽可能布局要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选址在方便群众到达的地方,并持续提升服务效能。新的文化设施建设要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既要守住文化根脉,也要勇于创新,要破解“重建设、轻运营”以及资源闲置与供给不足并存等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建立常态化、智慧化的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实现服务按需定制。推动场馆服务功能融合,提供“一站式”文化体验。坚持科技赋能。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和用户体验,建设服务平台,集成活动预告、报名预约、意见反馈等功能,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提升知晓度和吸引力。唯有在规划布局上做到科学合理,才能让公共文化空间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建强阵地。近年来,各地纷纷创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各种类型的文化场所发展迅速,释放出旺盛的生命力。如何让这些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周边群众,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创新思维,建强阵地。坚持因地制宜,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要素,讲好本地故事。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感的城市或区域文化IP。积极引入培育兼具文化价值和审美体验的业态,形成融合文化风貌与现代生活的“文化客厅”。充分运用公园、街角、绿地等人流密集的点位,打造更多“小而美”“小而精”的公共文化空间。运用多媒体、互动装置等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增强参与感和趣味性。充分考虑既有建筑的改造利用,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融入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推动公共文化空间与当地历史文化空间融合发展。利用文化资源打造公共文化空间,要符合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因过度开发而造成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
激发活力。建好和用好公共文化空间,需要各地各部门协同发力,激发多维活力。激发政策活力。各地要落实并扩大对公益性文化场所的优惠政策,实质性降低运营成本,引导数字技术、文创产品、文艺演出、旅游设计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孵化培育新业态、营造新体验,延伸拓展产业链。激发人才活力。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各地要强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建设,推动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加大对现有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文化骨干的系统性、专业化培训力度,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名校进修等多种形式,开展涵盖空间运营管理、活动策划执行、数字技术应用、社区关系营造等的专项培训。要切实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探索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职称评定和晋升通道,为行业内的优秀运营管理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平台。(李萍)
- 2025-07-10【地评线】飞天网评:走进历史深处,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 2025-07-10【地评线】飞天网评:在援藏援青中激发人才动力活力
- 2025-07-10秦人和秦文化的甘肃源流
- 2025-07-01【地评线】飞天网评:抓实国家安全这件头等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