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在以工代赈中彰显政策的温度
以工代赈就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对此,各地要持续加大以工代赈政策实施力度,让群众增收,教群众技能,助力产业发展,在以工代赈中彰显政策的温度。
在产业帮扶中推动就业增收。在我国,以工代赈政策已持续实施40余年。从最初的实物报酬到后来的工资报酬,从助力摆脱贫困到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依托以工代赈政策,提升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让许多乡村基础设施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各地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贯穿“帮一把、扶一程”的初心,更加注重产业帮扶,通过以工代赈促进就业增收、提升劳动技能、推动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引导地方围绕产业发展谋划项目,产业类项目优先支持,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要重点支持劳务用工量大、技术门槛低、工程机械作业少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吸纳低收入群众特别是农村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因灾需赈济人口、易地搬迁脱贫群众等参与项目建设,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在技能培训中创造就业岗位。授人以鱼惠当下,授人以渔利长远。以工代赈项目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也创造就业岗位,助力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通过以工代赈项目,提升了农业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通过以工代赈项目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整治农田、建设蔬菜大棚、养殖圈舍等,修建农业产业配套设施小型桥梁、涵洞、水塘等,推动各类产业道路建设,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无论是建立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开展岗前技能培训,还是依托项目学中干、干中学,以工代赈政策把提升劳动技能作为重要内容实施推广,让越来越多参与群众获得一技之长,就业竞争力、稳定性不断提升,支撑起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生活。各地要结合项目需求搭平台、送技能,厚植自食其力的底气信心,激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持续释放政策活力。
在资金支持中持续让利于民。以工代赈,关键要让利于民,要让农民得到好处与实惠。作为一项惠民政策,首先要有强力的资金支持。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50亿元,支持地方实施1008个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吸纳12.3万农村脱贫人口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发放劳务报酬超过17.1亿元。资金主要投向832个脱贫县等欠发达地区,并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任务较重以及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地区倾斜。对此,各地各部门要用好用活相关的政策,结合实际探索更多接地气的以工代赈项目。以村民自建为例,一些地方鼓励老百姓创新建设方式,支持采取村民理事会、村民合作社、乡(镇)或村办企业(施工队)等各种类型的村民自建方式,简化审批程序,省去了招投标环节,增加实际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和劳务报酬,尽可能让利于民。(李萍)
- 2025-03-14【地评线】飞天网评:创新融合,让发展动能激昂澎湃
- 2025-03-14【地评线】飞天网评:“投资于人”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 2025-03-14【地评线】飞天网评:担当作为,迈出对外开放坚实步履
- 2025-03-14【地评线】飞天网评:今天,我们一起去种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