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价值的审视与挖掘
耿玉曼
杨光祖生长于西部,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文学评论集《西部长篇小说研究》是他二十余年深耕西部文学的重要成果,共收录文章25篇,其中既有对西部文学的宏观把握,也包含对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评论,视角新颖,观点鲜明,文采飞扬,彰显出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与敏锐的艺术直觉。
面对文学作品,批评家并非仅凭个人喜好作出简单评判,而应依据一套标准、原则和概念,对作品展开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杨光祖的文学批评正是如此。他灵活运用多种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从地域、乡土、叙事、现代性、性别等多个维度,对西部长篇小说进行评论。将作家的成长经历、文化心态、时代变迁与创作文本结合考察,在深入挖掘作者创作意图与外部语境的同时,也向内切入文本,进行文本细读,从而揭示出作品的多重意涵与艺术价值。
杨光祖在文学批评中尤为重视形式。在他看来,形式并非简单的技巧问题,而是艺术表达的根基。真正的文学艺术,需要形式的创新,其背后蕴含深厚的思想,与作家的生命经验与精神世界紧密相连。在《西部长篇小说研究》中,杨光祖着力剖析优秀小说的形式探索和审美实践,也犀利指出部分作品存在的“炫技”之弊。他的批评既深入肌理地分析文体形式,又广阔勾连历史文化语境,实现了文化批评与形式研究的融合。
优秀的批评家往往具备敏锐的艺术直觉,如王尔德所言:“他能够区分杰出和平庸的作品,通过关联和对比,深谙风格与流派的秘密,他理解它们的价值,倾听它们的声音,展示客观的求知精神——那是真正的根源,是智性生活真正的花朵——从而达到才智的清明。”杨光祖正是这样一位以直觉见长的批评家。自从事文学评论以来,他便高度重视艺术直觉。2023年出版的评论集《作为审美判断的批评》,集中体现了他对审美直觉的追求与践行。新著《西部长篇小说研究》虽重点聚焦西部作家作品,但他总能够深入作家隐秘的心理世界,从沉默的文本细微处洞察真相,可以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陈忠实的《白鹿原》作为西部文学的经典之作,相关研究已极为丰富。但杨光祖却是国内较早聚焦并分析小说中“田小娥”这一女性形象的批评家。他看到了“田小娥”身上的反叛精神和觉醒意识。在《田小娥论》中,杨光祖深入挖掘作家隐藏在叙事深层的价值立场,揭示出悲剧背后的封建礼教压迫。此文观点独到,不落窠臼,获得了认可和肯定。
杨光祖虽身处西部,但视野开阔,古典文学功底深厚,自2000年北大访学以来,又专注研习西方哲学,修养和眼界都得到极大提升,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更加游刃有余。
一般来说,地域文学研究容易陷入地方性知识普及,或盲目拔高地域文学价值而失去批判性。可贵的是,杨光祖在研究中始终保持独立清醒的批评精神。他对西部长篇小说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西部文学:西部,还是文学?——论西部文学及其走出西部的可能性》一文,入选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文中提出的诸多观点,如强调文学应超越地域局限回归本体,倡导作家应具备人文关怀的视野、胸襟等,具有深刻的思辨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西部长篇小说研究》体现了作者的西部情怀和对故乡的感情。该书既饱含深厚的地域关怀,又显示开阔的学术视野,既有对西部文化的深刻理解,更提出超越地域的普遍性思考,为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西部长篇小说研究》,杨光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2025-10-13新书《一代人的背影》镌刻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 2025-10-13从“系统”叙事看网络文学类型创新
- 2025-10-13从山水志到精神图谱——评《四明雅韵》
- 2025-10-09【文化评析】坚持阅读,自我成长的重要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