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情 >> 经济社会发展 >> 对外开放

“智”在精准 “慧”在暖心 ——西宁市城中区 “智慧矫正中心” 探访记

2025-05-28 09:36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中国甘肃网5月27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请面向摄像头,系统正在进行人脸识别……”,上午9时,社区矫正对象李强(化名)准时来到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报到。当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采访团走进司法局时,正好看到这一幕。

  屏幕上,他的身份信息、矫正期限、近期活动轨迹等数据一目了然。这是城中区司法局运用科技手段打造“智慧矫正”模式的新尝试。

  走进城中区社区矫正中心,300平方米的空间内,报到登记室、心理辅导室、宣告训诫室等七大功能区一应俱全。智能监管系统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在册165名社区矫正对象的动态数据,是否按时签到、活动范围是否越界、心理测评是否异常……

  “以前靠人工管理,难免有疏漏。现在通过‘电子围栏’‘人脸识别’‘行为轨迹分析’等技术,我们能实时掌握矫正对象的状态。”西宁市城中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米春燕一边演示系统一边介绍,“比如这位矫正对象出现离线关机,系统自动触发预警,我们立即联系核实,发现是由于手机电量耗尽导致关机出现的预警,工作人员通过帮教人及时了解情况,并与本人取得了联系。”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监管上,更体现在教育帮扶中。矫正中心引入“社区矫正教育云平台”,根据矫正对象的犯罪类型、心理测评结果,量身定制“学习套餐”,涉金融犯罪者必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篇,危险驾驶罪者需完成交通安全VR模拟体验,未成年人矫正对象则有专属的法治动漫课程。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为零,智能系统功不可没。

  在心理辅导室,记者见到了正在接受沙盘治疗的陈芳(化名)。两年前,她因诈骗罪被判缓刑,初到矫正中心时“像个刺猬,拒绝和任何人交流”。

  “第一次做心理测评,她的焦虑指数高达82分。”心理咨询师马永真回忆,“我们先用沙盘推演法了解他的心理基本情况,再后续通过心理辅导、音乐疗法,一步步对她进行教育和引导。如今,陈芳不仅积极参与教育学习和义务劳动,还定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帮助辖区困难群体和孤寡老人。

  这样的蜕变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智慧矫正的核心,是用科技提升效率,用服务传递温暖。”城中区司法局局长范洪武介绍,2024年,城中区司法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联心助归”工作新模式,与区人社局、区城管局协作,为6名就业困难的矫正对象提供“一对一”技能培训。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未成年人档案封存制度”。在中心的档案室,未成年矫正对象的资料被单独存放,“我们安排专人管理,就连司法系统内部查询都需要层层审批。”米春燕说,“曾经有个孩子考上大学,担心档案影响录取,我们专程出具《表现证明》,看着他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哭了,那一刻觉得所有努力都值了。”

  离开社区矫正中心时,智能监管系统的电子屏清晰显示着一组数据:2024年城中区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连续两年保持为零,147名新接收对象通过“定位监管+人脸识别”实现100%精准监管,125名解除矫正人员中83%通过“联心助归”计划实现稳定就业。这组数据,使得城中区社区矫正从“智慧矫正”到“法治慧治”的升级脉络清晰可见。

  而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司法行政理念从“末端管控”向“前端预防”的深刻跃迁,更是法治中国建设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实践。当科技理性与法治温度实现有机统一,社会治理便真正具备了“治愈创伤、重塑信任、促进融合”的深层力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动能。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