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普甘肃 >> 科普动态 >> 要闻速递

一份珍贵的技术手稿

2025-10-21 17:13 来源:甘肃科技报

  记者 张云文

  金秋时节,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国庆节礼物”——一份用碳素笔一笔一划写就的《岷山红三叶产籽需知》手稿。字迹工整,内容翔实,而这份饱含心血的“礼物”,出自于耄耋之年的退休老党员、老技术员何玉麟之手。

  时光荏苒,青丝染霜。

  何玉麟,一位将一生奉献给甘肃草原事业的老技术员。退休多年,他始终心系草原生态保护与草产业发展。岷山红三叶,根系发达,分枝能力强,根瘤固氮能力突出,可长期保持肥力。这种生长在甘肃岷山一带的优质豆科牧草品种,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这份手稿,是他用最朴实的方式,将自己数十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是一位老党员、老技术员“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心”的赤诚情怀的最好诠释。

  手稿扉页上写着“2025国庆献礼”。翻开手稿,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翔实的数据和一句句饱含关怀的叮嘱:“岷山红三叶具有耐阴特性,可以在林间树下正常生长,适宜在农区小树林下、沙漠防风林带内种植,以便发展养殖业,并有固沙、防尘效能……”他从岷山红三叶的特性与用途、原种基地建设条件入手,详尽地记述了繁种基地的选地、用籽、播种方法、套种和种子增产操作要点,以及锄草、收割、运输、抽检等关键环节。他对岷山红三叶草种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性地总结和提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每一个重要技术环节,何玉麟都进行了详细地记述,甚至还标注了自己曾经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时间回溯到几十年前,何玉麟还是单位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牧草大田生产和草种繁育。岷山红三叶种子生产技术难度高,曾一度成为制约其推广的瓶颈。面对难题,何玉麟没有退缩,而是扎根田间地头,潜心研究,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改进,最终攻克了技术难题,为岷山红三叶的示范推广及甘肃草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推广岷山红三叶,他甚至在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自筹资金生产种子3000余斤。

  退休后,本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何玉麟却始终放不下心中的牵挂,放不下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草原事业。为了将自己的经验传承下去,他戴着老花镜,伏案数月,反复修改、完善这份《岷山红三叶产籽需知》。长时间的伏案写作,对一位80多岁的老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在一个个寂静的夜晚,一盏孤灯下,一位老者用颤抖的手,认真地写下一个个字符的情景,让人动容。这份手稿无言地诉说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奉献精神。

  这份手稿,是一份约定。是老一辈草原工作者与年轻一代的约定,是过去与未来的约定。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现实,连接着经验与创新。

  手稿在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内部引发了广泛共鸣。年轻的技术人员们围坐在桌旁,认真研读着这份手写稿,他们被何老的严谨细致所折服,更被他对草原事业的执着所感动。“何老的技术手稿,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的主要负责人表示,要将这本技术手册作为单位重要技术文献归档保存,积极组织全体技术人员进行学习,切实将宝贵经验转化为推动实际工作的强大动力。

  何玉麟的故事,是一位老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缩影。他传授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老一辈草原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宝贵精神。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写笔记或许显得有些笨拙和古老。但在这份手稿中,我们看到的却是现代科技无法取代的价值:那是对土地的深情,对技术的执着,以及对后辈的期盼。这份沉甸甸的手稿,将如同岷山红三叶的种子一样,在陇原大地上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