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普甘肃 >> 科普动态 >> 要闻速递

甘肃重磅推出科研人才职称改革新政

2025-08-04 14:57 来源:甘肃科技报

  近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联合发布《甘肃省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价条件标准》和《甘肃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评价条件标准》,两项新规聚焦实验技术及自然科学研究岗位特点,以“品德、能力、业绩”为核心导向,构建分层分类、精准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全省科研人才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助力“强科技”行动目标落地见效。

  制度创新:分层分类构建精准评价体系

  新规立足实验技术与自然科学研究岗位差异,打破传统职称评审“一刀切”模式,建立差异化评价标准。在实验技术系列中,首次设立正高级实验师、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助理实验师4个层级,明确科学实验、教学实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评价重点从过往侧重学历、资历转向实践能力考核,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大型仪器设备维护、实验技术创新等纳入评审指标,尤其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成果转化的突出贡献给予倾斜支持。

  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则构建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三级职称体系,突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梯度要求。新规强调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将国家级科技奖励、省级科技奖一等奖、高水平论文、行业标准制定等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同时将专利发明、技术规范、实验教材编写、学生竞赛指导获奖等10余类成果纳入多元化认定范畴,打破“唯论文”桎梏。值得注意的是,省级科技奖二等奖及以上可直接替代1篇核心期刊论文,国家级项目验收报告、技术转化经济效益等可作为“代表作”参评。

  破格晋升:畅通特殊人才成长通道

  针对科研领域“偏才”“专才”涌现的现实需求,新规创新设立破格晋升机制,为业绩突出者开辟“绿色通道”。实验技术系列正高级职称申报者若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或取得2项以上核心技术突破,可豁免学历、年限限制;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则推行“业绩达标+专家推荐”模式,对急需紧缺人才实行同行评议与业绩量化考核相结合的灵活评审。此外,新规特别设立“特殊人才直通车”,对作出重大贡献或填补领域空白的顶尖人才,直接申报高级职称。

  基层导向:强化实践服务能力考核

  新规强化科研人才服务基层的实践要求,明确省市属单位申报高级职称人员须具备1年以上乡村振兴或企业帮扶经历,脱贫攻坚、驻村工作等时限可计入服务时长。此举旨在推动科研人才深入生产一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例如,实验技术人才在基层开展的技术攻关、设备改造项目,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在企业实施的产学研合作成果,均可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制度保障:严守学术诚信优化评审流程

  新规坚持“品德为先”的评审原则,将学术造假、师德失范等行为纳入诚信档案“黑名单”,实行“一票否决”。在评审流程上,推行“代表作”制度,允许实验报告、技术总结、未公开研究成果等替代传统论文;核心成果实行“最高级别仅计一次”原则,避免重复评价。初级职称(研究实习员)由用人单位直接考核认定,简化评审程序。新规还明确,业绩计算截止至申报当年9月30日,之后取得的成果可纳入下一年度申报,确保评价时效性与公平性。

  改革成效:释放创新动能助推高质量发展

  据悉,此次改革旨在破解“唯论文、唯帽子”顽疾,通过建立“干什么?评什么?”的精准评价机制,加速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创新生态。此举不仅为甘肃省打造西北科技创新高地提供人才支撑,更为实现“强科技”行动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两项新规于发布日2025年7月23日正式施行,标志着我省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构建新时代人才评价体系方面迈出坚实步伐。(记者 张云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