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普甘肃 >> 科普动态 >> 要闻速递

祁连山水涵院来了特殊访客

2025-07-14 10:09 来源:甘肃科技报

  记者 张云文

  在巍峨的祁连山北麓,一片绿色希望正在蓬勃生长。7月5日,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迎来了一批特殊访客。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甘肃营)营员深入龙渠国家青海云杉祁连圆柏良种基地的腹地,近距离触摸生态密码,亲身感受中国科研人员为守护生物多样性所筑起的坚实长城。

  龙渠良种基地是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阵地,营员们在林木葱郁的2087亩基地中穿行,实地察看了基地中315份珍贵的林木种质资源。这些静静生长的生命样本,构成了一座活的“植物档案馆”。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研究员吕东介绍,今年5月获批建设的“张掖市祁连山乡土树种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已在基地展开运行。这些静默生长的生命样本,承载着丰富的遗传信息,为未来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吕东向营员们阐释了资源库的重要意义,称其为濒危物种的“基因保险箱”。这座资源库不仅保存着祁连山特有树种和河西走廊优质乡土树种,更系统地保存了如珍稀濒危植物蒙古扁桃等关键资源。依据不同海拔梯度进行的林木种质资源谱系规划,为未来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精准的基因蓝图。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收集祁连山特有林草种质资源500份,为整个黑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异地保护与遗传资源惠益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营员们驻足于基地新建的蒙古扁桃、水栒子、忍冬、香茶藨子等46个祁连山特有树种收集圃前,深刻感受到每一株幼苗所承载的生态未来。

  在露天种质资源圃,315份祁连山特有林木种质资源依海拔梯度分区栽植。营员们沿砾石步道穿行,青海云杉种源试验林的铭牌在阳光下闪烁。“这些苗木是移动的基因库。”吕东停在一株低矮灌木前说,“香茶藨子能在年降水200毫米的荒漠成活,它的抗旱基因正是生态修复急需的‘解码钥匙’。”“这些苗木都带着‘基因方舟’的烙印。”吕东托起一株青海云杉幼苗说,“它们耐旱抗风沙的特性,就是从种质资源库优选出的优良基因。”营员们戴上手套,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体验嫁接作业,开展志愿活动。

  当营员们走进标本室与种子室,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更引发了他们深深的敬意。一本本详实的观测记录,一粒粒精心保存的种子,都是守护者们在极端环境中默默奉献的见证。“看着这些跨越40年的育种数据,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位营员感慨道。正是这份坚守,让基地已累计生产良种5420公斤,培育优质苗木500万株,为西北五省的生态绿化贡献力量。

  雨后清新的空气混杂着林木的芳香。营员们回首那片由科研智慧与生命种子共同构筑的绿色方舟,心中激荡着跨越山海的共鸣。这座深藏于北纬38度的“基因诺亚方舟”,以其坚实的科学根基守护着生态命脉,也在年轻一代心中埋下了绿色使命的种子。无论身处何方,守护共同的地球家园,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