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文化

聚焦民生痛点难点因地制宜开展整治 把“关键小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2025-11-19 17:0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1.jpg

  福建省建宁县纪委监委深化群众点题机制,聚焦社会救助、惠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小切口,组织干部深入一线收集群众诉求,及时跟踪督办,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图为近日,该县纪检监察干部在溪源乡楚尾村了解高龄补贴发放情况。黄微 摄

  特邀嘉宾

  熊 颖 云南省纪委监委第五监督检查室副主任

  闫凤林 山东省潍坊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

  伍凯频 福建省建宁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深化运用群众点题机制,指导各地选择民生痛点难点因地制宜开展整治,让群众可感可及。”监督推动解决民生“关键小事”要把握哪些基本要求?怎样从群众关心关切中找准监督整治切口?如何实现向系统施治、全域治理提升拓展?我们特邀纪检监察干部进行交流。

  监督推动解决民生“关键小事”

  要把握哪些基本要求?

  熊颖:监督推动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关键小事”,必须找准监督切入点、着力点,靶向破解治理难题,努力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成放心事、舒心事、幸福事。

  坚持政治引领,站稳人民立场。群众身边看似具体琐碎的“小事”,实则是关系民心向背的“大事”。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将其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抓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监督执纪执法工作要始终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急难愁盼。监督不能“撒胡椒面”,必须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要紧盯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的“微腐败”和作风问题,从小切口入手,善于从一餐饭、一笔钱、一个证等具体事、身边事入手,深入剖析,由点及面,推动解决一类问题、规范一个领域。

  坚持协同联动,注重实际效果。把解决实际问题和群众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不能“纸上解决”“数字整改”,而是要看群众脸上的笑容、听百姓真实的声音。既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解决一批存量问题,又要着力构建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对群众关心问题的整治进展、查处结果等,依规依纪依法予以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促廉洁。

  闫凤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职责定位,站稳人民立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答好民生“监督卷”,以实际成效赢得群众信赖和支持。

  深刻领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监督推动解决民生“关键小事”,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认识到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要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保障党的民生政策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时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任何工作,给群众办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基础在于搞清楚“实事”,开展相关整治工作必须带着责任主动下沉、深入基层,倾听群众诉求,将群众“问题清单”转化为纪检监察工作“任务清单”;“求是”则要求整治措施必须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准确把握“监督的再监督”的职责定位。纪检监察监督的本质是对公权力规范运行的约束,监督推动解决“关键小事”,关键在于督促职能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通过强有力的监督,压实主管监管责任,推动职能部门主动作为、有效作为,特别是聚焦服务群众中的推诿扯皮、吃拿卡要、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严肃执纪问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怎样从群众关心关切中找准监督整治切口?

  伍凯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在群众关心关切中精准选取监督整治的小切口,是做强基层监督、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

  在点滴小事中找切口。一些反复出现的“小问题”背后往往藏着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和干部作风问题。要畅通渠道“主动访”,健全完善社情民意收集机制,通过入户核实、随机走访、蹲点调研等方式,找实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聚焦重点“深度挖”,紧盯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重点领域,用好用活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等载体,对群众诉求进行分析和比对,系统梳理群众反映的高频事项、关联诉求和共性问题,形成监督清单。联动会商“精准筛”,健全与政法机关和审计、信访等部门定期会商、信息共享、线索移送等工作机制,综合运用信访举报排查、部门系统联查、数据比对筛查等方式,找到解题路径,实施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以解决“一件事”带动办好“一类事”,让群众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

  在基层堵点中找靶心。在基层,涉农资金、乡村振兴资金、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既是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最易出现问题的痛点堵点。我们立足本地实际,以林地资源为小切口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严查底数不清、决策随意、交易不明、监督乏力、管理缺位等五类突出问题,为系统治理提供靶向。深挖症结根源,对排查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深入分析老问题屡禁不止、新问题变异迭出背后的根源,找出制度漏洞、机制梗阻和作风积弊,督促相关部门举一反三,完善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熊颖:从群众关心关切中找准监督整治切口,是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监督效能的关键。

  畅通渠道,在家长里短中捕捉民生痛点。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和具体事务中。要畅通言路,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沉”,在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中,从他们的“吐槽”“抱怨”中,敏锐捕捉涉及干部作风、政策落实等方面的问题。例如,近年来,我们对联系地区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监督调研,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县、乡、村组,通过与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听到“低保评定不公”“惠民补贴发放不及时”等问题反映,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恰是影响群众获得感的“大事”,是监督的重要切入点。

  聚焦重点,在急难愁盼中锁定整治靶向。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涉及面广,必须突出重点、精准发力,要紧紧围绕群众“有感”的问题抓整治,让群众可感可及。例如,我室督促指导某联系地区将涉旅购物场所及“黑导游”等问题综合治理作为集中整治重点项目,推动整治游客反映强烈的导游乱象、消费“套路”等问题,当地纪委监委牵头,协同宣传、网信等部门动态分析涉旅类投诉,梳理游客反映的高频问题,细化排查重点,为深化整治找准靶向。

  深挖细查,在案件查处中推动问题解决。办案是最有力的监督。要坚持办案开路不动摇,以案件查办强力推动规范行业管理、解决遗留问题。例如,今年以来,我们以群众长期信访反映某市一小区不动产权证办理难背后的作风和腐败问题查处为突破口,以关键案件查处为牵引,对办证难问题全面起底,推动解决了久拖不决的办证难题,化解了长期压在群众心头的忧心事、烦心事。

  如何实现向系统施治、全域治理提升拓展?

  闫凤林:整治民生痛点难点,推动解决“关键小事”不能“一阵风”,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管用的工作机制,实现标本兼治、系统治理。

  强化办案引领,形成惩治震慑强大声势。狠抓线索拓源,畅通“信访网电”、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等监督渠道,深挖细查问题线索;制定巡察机构配合集中整治工作措施,用好全覆盖对村巡察成果,对重点领域“轮转式”开展专项巡察。狠抓重点突破,选取案件滚动包案、带案下访,对疑难复杂案件跟踪调度、提级办理,推动突破“骨头案”“钉子案”。狠抓办案质效,制定以案促改促治全周期管理工作指引,对整治项目实行“一项目一建议”,开展建议执行情况监督,构建“建议制发、问题整改、评估问效、治理提升”闭环。

  突出联动整治,释放整改治理综合效应。坚持因地制宜,指导县(市、区)在贯彻上级工作部署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确定契合本地发展特点的整治项目深入攻坚,以重点突破带全局、以横向拉动促整体。坚持同向协作,采取“室组地”联动等方式加强监督问效,建立监督检查、问题线索台账,督促职能部门建立查摆问题、移交线索、制度建设台账,通报情况、会商研判、联合监督,共同推进整治。坚持条线贯通,纪检监察机关整治项目牵头部门明确专人负责,上下贯通、条线联动,既高效处置“点上”问题、个别案件,更注重解决“面上”问题,一手抓查纠、一手抓治理,以系统整治避免问题反复发生。

  紧抓督办问效,取得更多可感可及成果。对民生实事列出专门台账,明确部门、属地责任,定期调度、对账销号,督促责任各方细化措施,层层抓落实。突出群众可感可及,开展民生实事推进成效监督检查,在日常督导、实地查访中及时了解群众意见,对群众评价不高、感受不强的问题,督促整改提升。

  伍凯频:“关键小事”看似细微,却关系万家灯火,连着民心民意,不仅要抓当下,更要利长久,实现从个案查办、重点惩治向系统施治、全域治理提升拓展,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化群众点题机制。把监督探头架设到群众身边,推行纪委监委领导定期接访、协作片区带案下访、重复信访问题重点约访等形式,主动倾听群众诉求,及时跟踪督办,以“听民声”促“惠民生”。以问题为导向,综合运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扎实推动解决办证难、物业纠纷等民生实事,压实各方责任,细化工作举措,压茬推进问题整治。以效果为落脚点,深化“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的操作路径,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和评价。

  构建治理闭环机制。民生痛点难点背后,往往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要把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凝聚监督合力,强化与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的常态化联动,明晰各自工作职责,通过重要信息互通共享、重要事项共商研判、重要问题协商解决机制,同向发力、协同作战,开展民生领域“嵌入式”监督。突出查纠结合,聚焦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领域,通过建立政策库、项目库、问题线索库,摸清家底掌握实情,形成监督指引,充分运用领导包案、片区协作、“室组地”联动等工作机制,坚决清除政策落实梗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深化标本兼治,纵深推进“校园餐”、养老服务等突出问题治理,既精准监督、查办案件,又有的放矢、系统整改,推动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完善制度”的治理闭环。(本报记者 刘一霖)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