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面之交 | 经常丢三落四,多半是因为心不在焉

【说古道今】
应奉,字世叔,汉桓帝永兴元年为武陵太守。东汉时学者、文人,记忆力惊人,“凡所经历,莫不暗记”,曾作《汉书后序》。《后汉书·应奉传》称“奉少聪明”,唐李贤注:“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意思是,应奉二十岁时,曾去彭城拜访当地官员袁贺,不巧袁贺外出,大门紧闭。一车匠听见敲门声,从里面打开一扇门,只露出半张脸看了他一眼,应奉就离开了。几十年后,应奉在路上遇到那个车匠,立刻认出了他,并跟他打招呼。
后世所谓“半面之交”或“半面之识”,即取应奉之典,来形容一个人记忆力出众。说起记忆力,许多人会想起死记硬背。老一代、老老一代知识分子,几乎都有死记硬背的童子功,他们在懵懵懂懂之时,甚至能将许多经典诗文倒背如流。记忆是有方法的,在没有掌握方法之前,死记硬背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只不过要吃更多的苦、下更大的功夫而已。
应奉有记忆的天赋。有一次,他奉命到24个县检查囚犯的情况,抄录了几千人的材料。回来汇报时,他不看记录,竟能将所有囚犯的姓名及罪状一一说出来,没有一个遗漏的。但只有天赋是不行的,应奉也一定是把这次检查放在心上的。
记得住儿女的生日,是因为记忆力好吗;记不住父母的生日,是因为记忆力不好吗?记得住约会的时间,是因为记忆力好吗;记不住开会的时间,是因为记忆力不好吗?过目不忘,可能与一个人的记忆天赋有关;但一个人经常丢三落四,多半是因为心不在焉。
记忆力也会转化为一种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也。出口成章,信手拈来,一定是有记忆力支撑的。该记的还是要记下来,记在本子上,最好记在心里头。
“半面之交”也指偶然见过一面,或者交往不多。但只要心里有,也能建立起很深的交情。元稹诗《别李三》:“半面契始终,千金比然诺。”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称:流苏树
分布:陇南、天水、甘南
简介:流苏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椭圆形,花白色,花瓣细裂如流苏。花期4-5月,果期9-10月。树体高大优美,花香清雅宜人,是著名观赏植物。花、嫩叶晒干可代茶,味香。果可榨芳香油,木材可制器具。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 2025-11-14紧盯资金使用监管强化监督 守好乡村振兴“钱袋子”
- 2025-11-14正风反腐在身边·记者百县行丨雨林长“金叶”
- 2025-11-14用好课程定制、结对帮带、实战实训等方式 按需施教抓实岗位练兵
- 2025-11-14过犹不及 | 过分讲究形式,就会滑向形式主义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