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指引前进征途 红色热土 发展沃地

又是一年夏意浓,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林镇乡的东华池村,一条笔直的公路通向林间深处,将记者带到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22孔石窑静静矗立在半山腰间,如同镶嵌在黄土崖壁上的勋章,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峥嵘往事。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中心,地处边区西南门户的甘肃庆阳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也是陕甘宁边区前身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领导下,这里的各级党政组织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组织动员军民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全力支援抗战,建起了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窑洞学堂镢头笔,艰苦岁月铸就钢铁意志
东华池村山高谷深,草木繁盛。行车途中,和茂密的树丛一同疾驰而过的,还有一片片散落林间的田地。当地人告诉记者,这些农田大多是当年抗大学员开荒破土留下的。
1941年,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培养干部,准备反攻”的精神指示,中央军委决定以八路军120师教导团为基础在山西兴县李家湾组建抗大七分校。1943年校部机关迁驻合水县,1944年迁驻华池县东华池村。走进抗大七分校旧址纪念馆,展柜中陈列着两块55厘米高的原大礼堂柱顶石,斑驳的石体上依稀可见“自己动手,建立校舍”几个大字。
“当时的大凤川荒无人烟,漫山遍野只有几孔荒废的窑洞,很多学员只能傍山架棚、露宿荒野,在时任副校长喻楚杰的带领下,学员们开始动手建设校舍。”在讲解员索敏的讲述中,记者重温了那段艰苦岁月。
开挖窑洞时,由于土质坚硬,挖土费力,很多学员的手上满是血泡,胳膊肿了一圈。开了窑口之后,还要跪着挖,甚至爬着挖,各班脱掉衣服光着膀子干,天黑了也不休息,有的点着小油灯一直干到半夜,汗水和泥土沾满了全身,活像个泥人。
建设大礼堂的大梁木长20多米,要近百人才能扛起,山路高低不平,学员互相搀扶着前进,他们听从指挥,前边吆喝:“你要问我什么队伍?”后边回答:“八路军那么嗬咳!”喊着口号,一步步把大梁木抬了回来……
“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动,全校修建了46孔石窑,35间平房,并盖起一座可容纳2000多人的大礼堂。”索敏告诉记者,当时学员手中有“三件宝”:枪杆、笔杆和镢头,要学习特殊的四堂课:搭茅棚、挖窑洞、开荒、播种。为了打破经济封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抗大七分校的师生们积极参与到军民大生产运动中,1943年底,共开荒8000多亩,种植蔬菜12万斤,挖窑洞450孔。
虽然物质条件异常艰苦,学习一刻也没有松懈。毕业学员魏维钧回忆,没有纸和笔,她就把仅有的一点儿从晋察冀背来的粉连纸订成小本子,用三种笔写字:第一次用铅笔写;第二次用自制蘸水笔写;最后用自制毛笔写。那时阅览书刊几乎没有,个别同学在延安买的《铁流》《列宁故事》《林家铺子》《子夜》等书很快就被传阅烂了。上课没有黑板就用门板代替,没有板擦就用破布或桦树皮代替,没有粉笔就用削尖的土块代替。
据统计,抗大七分校在陇东办学的三年,共培养了5000多名干部和通讯、机要、测绘、文艺、医务等人才,用艰苦朴素的意志品质锻造出革命的熔炉,用爱国主义精神书写了战斗的诗篇。
赓续红色信仰,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一辈子的事
甘肃南梁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常斌强的手机里一直留存着几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的老人们精神矍铄、笑容慈祥,胸前佩戴着在革命战争年代所获得的荣誉勋章。他们都是抗大七分校的毕业生。
20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常斌强发现网名为“老园丁”的博客上,不时会更新抗大七分校的故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常斌强拨通了“老园丁”在社交平台上留下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位老人,名叫王铭慈,正是抗大七分校的学员。
“在抗大七分校的岁月是王铭慈老人生命中一段美好的回忆,在这里,一大批青年学生树立了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理想,成为日后激励他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把抗大精神传递下去。”常斌强告诉记者,老人的心愿也是他一直想做的事,随后他开始了抗大七分校口述历史的收集、整理工作。
重新拼凑散落在尘封岁月里的记忆并非易事。在王铭慈老人的帮助下,常斌强联系上更多的抗大七分校毕业生,并相继在北京、西安、沈阳等地开始了采访工作。“有时候下了火车还来不及找住处,就直奔老学员的家里,一直待到深夜才回去。”常斌强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口述历史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人士的响应,常斌强和同事挖掘出一大批感人至深的故事,也被老学员身上如金的信仰、朴素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激励着。
“王慧珍是当时抗大七分校的宣传员,我们采访她时,老人的认知功能已经严重衰退,但当大家唱起抗大七分校的校歌时,她的眼里一下子有了光,慢慢地和我们一起唱了起来,后来又一首接一首唱了很多那个年代的歌曲。”常斌强说。
即使岁月抹去了往事的细节,抗大精神已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信仰。这段经历也坚定了常斌强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采访工作结束没多久,他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20年6月,常斌强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如今,作为南梁干部学院的一名教师,常斌强将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融入自己的教学中,抗大七分校旧址成为他经常开展现场教学的地方。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每当我向前来参训的党员干部讲起这些故事时,他们都深受触动。”常斌强说,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对党的绝对忠诚,是支撑着这些老学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革命本色的动力源泉。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一辈子的事。
从特色农业到数字经济,革命老区赶考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艰苦奋斗、面向群众的革命精神指引下,曾经闭塞落后的南梁革命老区,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农业发展道路。
记者见到华池县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文智时,他刚从一片黄芪地里走出,鞋上还沾着泥土。每天早晨到田间地头指导村民种植中药材,已成为他多年以来的习惯。
华池县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姚文智抓住家乡的自然资源优势,探索生态“仿野生”种植,从最初的一亩二分地发展到如今上万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这其中,除了姚文智自己的辛勤打拼外,也离不开当地的党建引领和政策扶持。
近年来,华池县委、县政府以党组织为堡垒、以党员为先锋,在中药材产业链上组建党组织19个,33名“能人”党员帮助解难题、引资金、拓市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姚文智的企业就是当地党组织的重点帮扶对象。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姚文智的企业吸纳了5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万多名农户参与种植,在为自身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的同时,也为群众带来增收,目前已累计发放分红资金3000余万元。
更深刻的转变还在发生。在庆阳市东数西算产业园区,一栋栋机房正在规划建设中。作为“东数西算”工程的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庆阳正在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算力支持。
今年年初,位于福建厦门的美图公司凭借新推出的“AI换装”功能爆火,激增的下载量和使用量背后,正是位于庆阳的中国移动数据中心提供的海量、即时算力支持。“我们在产业园区内规划建设的数据中心项目已投运了两栋机房,正在建设的第三栋机房计划9月份交付使用,可提供12000架算力机架。”中国移动庆阳分公司东数西算中心经理井利荣说。
“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鑫超算等数据中心项目正在加速推进,规划机架规模超30万架,预计今年年底可达到10万标准机架、10万PFlops算力,进一步奠定庆阳集群在西部算力枢纽的地位。”庆阳市东数西算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董宗谋告诉记者。
抢抓“人工智能+”机遇,庆阳正在全力以赴搭平台、聚数据、扩算力、抓招商,数字企业生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东数西算”产业集聚的良好态势正加速形成。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的数据信息传输业正稳步增长,今年一季度就增长了49%。”庆阳市数据局局长梁小荣说。
昔日镢头劈开荒山,如今算力点亮星河。搭乘数字经济快车,这片红色热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记者 侯颗 自甘肃庆阳报道)
《中国纪检监察报》2025年7月26日 第1版
- 2025-07-17甘肃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监督 清障疏堵助推企业发展
- 2025-07-17片区协作添动能
- 2025-07-14甘肃庆阳加强干部培养 导师帮带促能力提升
- 2025-07-08以有力有效监督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① 攥指成拳聚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