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历史珍闻

寻访周敦颐:山水里的先生

2025-07-25 14:53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与周敦颐重逢,有些随缘。一日,翻看古文,到《爱莲说》一篇,忽而神清气爽,对于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句,深为感佩。幼时,曾对此文倒背如流,却囫囵吞枣,不解其意。如今步入中年,才对其文其句斟酌更深。

  虽知周敦颐,却未曾深入了解。仔细追寻,才知道他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永州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身世曲折,5岁丧父,便跟着同母异父的兄长卢敦文随母投靠舅父郑向。郑向,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家住衡阳西湖凤凰山下,对年幼的周敦颐颇为照顾和喜爱。周敦颐少年时代便喜爱莲花,舅父郑向居然为此修筑了莲亭,以便周敦颐赏莲悟道。

  凤凰山下,年少的周敦颐时常背着书箱,徜徉在荷田中,看花开花落,观荷生荷枯,在无数典籍和脚步丈量中,品味着人生况味和哲思的奥秘。这段经历,无疑对他的一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他开创理学思想的源头所在。

  月岩,位于道县城西20公里处清塘镇小坪村南,古道州八景之一。亿万年前的溶洞坍塌,造就了奇特的地貌。将近一千年前,月岩迎来了不速之客,一位14岁少年和仆人忽然造访,而且就住在了这里,不走了。少年从西边的洞口进入,看到岩石洁白,天光斜射下来,蓝天如蓝玉般的月牙。是“上弦月”!这让他惊讶不已,仿佛之神天外一般。再向前行,“月”形渐变,慢慢成为“满月”。再走,头顶的“圆月”渐渐消瘦,最终成了“下弦月”,消长之间,似乎有某种深刻的东西在显现。少年凝目思量,一站就是半日。他早晚仰观,体悟着自然万象和先贤智慧的神秘关联。这少年就是周敦颐,这段非同寻常的求学悟道经历,为他日后开创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景祐三年(1036年),郑向推荐周敦颐当上朝廷将作监的主簿,同年,周敦颐娶妻成家。第二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周敦颐离开衡阳,跟随舅父去了润州丹徒县。谁知,接下来诸事不宜、噩耗不断,舅舅、母亲相继去世,让刚刚成家的周敦颐措手不及。两位至亲接连离世,让他悲伤不已,很长时间里,他都在润州鹤林寺守丧。

  一天,寺里来了一位长者,和友人们寻访而至。他是范仲淹。此时的范仲淹,正处于仕途的低谷,因为反对宰相吕夷简弄权,他被贬谪,无意间来到鹤林寺。范仲淹名满天下,而周敦颐也颇有名气。他们肯定有过一次长谈,可惜却没有在史书中留下只言片语。不过,可以料想的是,阅尽世事、官声文名享誉天下的范仲淹,肯定对周敦颐有所传授和讲述,产生了不可轻视的影响。而周敦颐虽然年轻,对天道理学的见解深奥,也足以让范仲淹赞叹不已。

  想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感染了周敦颐,康定元年(1040年),24岁的他守丧期满,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这是他第一次当官,做事很是勤勉用心,利用平生所学,造福一方百姓。四年后,朝廷派人考核,他备受赞赏,很快就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周敦颐的仕途生涯,虽然没有高官厚禄的职位,却也以高超的品德和智慧,到处播撒着仁爱的光芒。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在担任郴州县县令期间,致力于兴教办学,大大提升了当地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一批人才。

  一个偶然的机会,大理寺臣程珦认识了周敦颐,两人促膝长谈,周敦颐的学问和品质让程珦非常佩服,于是就将自己的儿子程颢、程颐送到周敦颐那里,拜师学习。后来,程颢、程颐兄弟二人都成为理学大家,在哲学史上地位超然。

  嘉佑五年(1060年),开封。周敦颐解职回京,正好遇上王安石。他们早已仰慕已久,王安石对年长自己4岁的周敦颐很是崇敬钦佩,相见恨晚,两人日夜不停地交谈,深入交流。此次交谈让王安石获益很多,等周敦颐走后,他都徜徉在两人的谈话中,茶饭不思。

  庐山,嘉祐六年(1061年)。好友潘兴嗣邀请周敦颐一起登庐山揽胜。庐山雄奇险秀,天下闻名,山上胜景众多、云雾泉瀑、时刻变换,山光水影,韵味无穷,尤其是庐山北麓莲花峰一带的清雅环境及莲花洞流出的一股清泉,和他家乡的濂溪很像,让他流连忘返,萌生了在此养老的念头。

  后来,他果然定居庐山,在溪畔筑室,名之曰“濂溪书堂”,经常讲学树人,深得当地人爱戴,敬称他濂溪先生。

  治平元年(1064年),在永州。周敦颐担任了家乡永州通判一职,亲友们得知后,都欢欣雀跃,希望能得到他的照顾和袒护。周敦颐虽然热心,却知道公私的界限,他曾写诗《任所寄乡关故旧》:“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他用诗来表达自己清廉公正的节操,以高雅巧妙的方式谢绝了亲友们的祈求。

  周敦颐虽然职位不高,但品德和境界不凡,做官做事敬业尽心,政声卓著。作为大儒,他在公务和案牍之余,竭力游历山水,在走访和探寻中怀仰圣贤、涵咏性情,不断提升自己的见识和自然人文涵养,在永州各处,他留下不少碑石题刻,留下了自己的山水履痕,也留下了他给后人们的信物。

  与自然山水为伴,是濂溪先生最渴望和热爱的生活。山厚重高大,奇俊秀丽;水圆融滋养,清廉普惠。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濂溪先生怀仁有智,在山水田园里寻找天道的奥秘,成书立说,讲学说法,终于开创了儒家理学的源头,成为后世人人敬仰的大家。

  从凤凰山,到庐山,历史的脚步滚滚涌动,周敦颐跨越群峰,走向了思想的高点。从西湖,到鄱阳湖,个性的气象浩然胸间,周敦颐融涵群贤,进入了理学的深海。

  晚清大儒王闿运曾有一联,写尽周敦颐的功德: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这副对联成为岳麓书院的山联,备受后世学人推崇。

  斯人已千古,濂溪仍泛波。

  溯流而上,我们一路追寻先生的足迹,探求光芒生发的源头,逐渐理清了天地之道的脉络。

  永州、郴州、赣州、广州,丰饶的山川大地,滋养了濂溪先生的人文气韵;无极、太极、阴静、阳动,深刻的自然规律,塑造成濂溪先生的理学厚土。

  沿着他的脚步,我们行走在那个时代最静谧、最恬然的光影里,他无疑是古代人文里最温润高尚的部分,让人仰望、惊叹、追慕。在求学、治学、为官、入世的生涯里,他始终以圣人为师,以君子自居,坚守着莲花般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坚守着不谋私利、惠及万方的高贵,坚守着启智开蒙、不以师者自居的高风,行走着,思索着,终于成为断舍名利、为学知道的贤者。

  少年时代,我曾见书中写,圣贤修炼圆满时,能口吐莲花,步履生莲,觉得是神话般的夸张,后来,知道了古之贤者,品德高尚,弘法利生,其言其行,的确能带给人无限启迪和温暖。

  莲兮莲兮,净香如其名。

  濂溪濂溪,清澈如其魂。

  王重扬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