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历史珍闻

【小陇画报·369期】山丹汉明长城:丝路上的露天博物馆

2025-05-13 14:37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张掖山丹县境内苍茫的戈壁上,平行延伸着两条外貌结构完全不同的古长城遗存——汉明长城遗址。走近汉明长城,那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瞬间将人拉回往昔岁月,它宛如一部镌刻着岁月印记的无言史书,演绎着古今传奇。

  甘肃是长城资源大省,境内长城总长度3654公里,居全国第二。而山丹县境内长城总长365公里,其中汉长城94公里、明长城271公里。山丹汉、明长城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被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也是中国境内唯一“汉明长城并行存在”的古遗址。

  在山丹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一段段城墙不时跃入眼帘,留心观察可以看到一道较深的壕堑,它就是汉长城。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100多年,以壕沟和自然河烽燧构成,虽然年代久远,但依然清晰可见。

  汉长城以壕沟代替了墙垣,明长城则是筑墙为障。明长城,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绝无仅有。

  在这里,明长城和汉长城时而重合,时而分离,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在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走近汉明长城,让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与厚重。断壁残垣之间,蕴含着烽火硝烟、金戈铁马,民族兴衰、朝代更迭;残缺之中,折射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魂魄。

  在黛蓝色山脉的映衬下,汉明长城蜿蜒并行,高于地面的黄色城墙是明长城,而颜色稍深的壕沟是汉长城,两条跨越千载的古长城最近处不过十余米,仿佛携手讲述着远古的故事……它们也犹如两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也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

  烽火台,又被称为烽燧,是古代边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设施。它主要用于点燃狼烟,以传递军情和讯息。在山丹的汉明长城沿线,这些古老的烽火台静默地诉说着边陲的沧桑历史,见证了无数英勇的边疆战士在此驻守与奋战。

  蜿蜒于山丹大地的长城墙体,虽历经风雨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一截截土墙、一抔抔黃土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都弥漫着历史的芬芳。而今,我们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那古老的战鼓声,感受到那份坚贞与奉献的力量。

  硖口古城,又名“泽索谷”,汉代置硖口城,是汉明长城的重要城障。城门洞全以砖砌,辅以生铁灌缝,固若金汤,俗称“生铁城”。硖口古城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乃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千百年来,它见证了无数金戈铁马、烽火狼烟,诉说着千年长城的古今风华与璀璨文明。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站在古老的烽火台上,望着大漠戈壁,想像着古代戍边将士保卫国家的情形,不由得感叹历史的变迁和沧桑。但愿先祖留下的烽火台能够长留天地间,与祁连山一起守护着这片热土。

  长城,这道蜿蜒在戈壁群山之巅的巨龙,它不仅仅是一道墙,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象征,承载着无数英勇与智慧的故事,让人心生敬仰,感慨万千。如今的山丹,汉明长城化作文化、经济纽带熠熠生辉,古丝绸之路正呈现出崭新的发展前景。

  本期小陇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关注《小陇画报》,了解更多甘肃美景、人文历史、独特民俗,咱们下期再见。

  本期摄影:成林 刘宗新  文字: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屈杰文 王如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