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民俗风情

甘肃民谣流行了数千年 不同时代都唱些啥

2024-05-16 10:34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文化视点】源远流长的甘肃民间歌谣

歌手演唱“花儿” 杨宗生

  歌手演唱“花儿” 杨宗生

民歌演唱 杨宗生

  民歌演唱 杨宗生

民歌演唱 杨宗生

  民歌演唱 杨宗生

民歌联唱 李晓鹏

  民歌联唱 李晓鹏

裕固族歌舞表演 王将

  裕固族歌舞表演 王将

民歌联唱 李晓鹏

  民歌联唱 李晓鹏

  戚晓萍

  民间歌谣作为一种民间文艺样式,拥有广大的创作和受众群体,展示着民间生活的世态万象。经过世代传承,民间歌谣不仅具有体察世情的社会功能,也产生了积淀文化的历史价值。

  甘肃位居黄河上游,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由历代民众所创作、传承的甘肃民间歌谣浸染着多元文化共生的历史印记,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彩绚烂的文化内容。

  甘肃民间歌谣传承日久

  早在远古时代,音乐就已经融入先民们的生活,出土于秦安大地湾遗址的绳纹陶鼓,便是例证。

  礼县大堡子山,出土有反映秦早期先民音乐生活的文物多件。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中”字型大墓的西南侧,有一个专门的乐器祭祀坑,出土青铜编钟、青铜编镈、石磬等。礼县永兴镇爷池村,出土有春秋时期的唱歌俑陶瓶。该俑瓶呈站立状,双手藏于袖内环接于腹前。其高鼻深目,嘴巴张开,似在高声歌唱。秦人善歌,史有所载。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的典故被记录于《列子》,他高超的歌唱技艺受后辈仰慕不已。上述器乐文物和声乐文物的出土,有力证明了音乐文化是甘肃秦早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早期民间歌谣的传唱内容,以及其中映射出的甘肃自然风光和先民日常生活,被清晰地记录在《诗经》的秦风、豳风诸歌谣之中。以《诗经·秦风》为例,有多篇是对居于陇南、天水一带的秦先民生活的描绘。比如《车邻》一篇,文曰:“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车邻》中描绘的礼乐风俗,在甘肃当下的秦地民间歌谣中仍有生动刻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甘肃民众创作了大量红色歌谣,如《咱们的红军到南梁》《十绣金匾》等。这些歌谣激励了革命斗志,记录了峥嵘岁月。

  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的民间文艺工作者们在全省进行民间歌谣普查时,从天水市北道区渭南乡(即今麦积区渭南镇)采录到歌谣《伯牙抚琴》。无独有偶,同期采录于天水市武山县的歌谣《绣桌裙》中歌唱姑娘技艺精湛,绣制桌裙。歌词内容中描述了姑娘在桌裙上绣制“伯牙抚琴”。文曰:“要绣一只船,绣在江边前,再绣上艄公把船扳,往里看,伯牙抚琴在里边。”

  受新文化运动和歌谣运动的影响,甘肃省内的知识分子也展开了民间歌谣采集活动,并在报刊上发表或结集成书。最有代表性的是张亚雄对“花儿”歌谣的征集及《花儿集》出版,赵子贤组织学生对西和乞巧歌进行田野采集并整理结集成《西和乞巧歌》,还为此《西和乞巧歌》一书题诗一首。诗云:“莫谓诗亡无正声,秦风余响正回萦。千年乞巧千年唱,一样求生一样鸣……”赵子贤将乞巧歌比作《诗经》中“秦风”的余响,对传承至现代的甘肃民间歌谣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和高度评价。

  民间歌谣蕴藏丰富文化印迹

  民间歌谣母题,给大众提供了追溯中华文化发展的线索。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专注于《吴歌甲集》和孟姜女故事研究,是北大歌谣运动和中山大学民俗学创建的代表性人物。这一研究经历对他的民族史研究产生了推动作用。1939年,顾颉刚结合西北考察经历,在《益世报》撰文发表文章,强调“我们只有一个中华民族,而且久已有了这个中华民族”!这一歌谣母题在全国各地流布,反映了中华文明根深叶茂、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

  以中国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民间歌谣母题“看见她”为例。董作宾受胡适的影响,以母题“看见她”为个案,对采集于全国各地的45首“看见她”歌谣进行比较分析,撰文发表《一首歌谣整理研究的尝试》,成为民间歌谣研究史上“母题”研究的经典之作。

  董作宾根据《歌谣》周刊中收集到的各省歌谣,统计出当时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等12个省都流传有歌谣“看见她”。受研究素材所限,很多地方的“看见她”歌谣并未进入研究视野,也就是说歌谣“看见她”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实际上要比这12个省还要大得多。关于这一点,董作宾在研究中已有预测,事实也的确如此。

  在20世纪80年代的民间歌谣普查中,甘肃陇东一带多处普查出歌谣“看见她”。比如在庆城县采录到《风卷门帘照见她》,文曰“红缨帽,插金花,看谁先到丈人家……大嫂扯,二嫂拉,拉拉扯扯可留下。红漆桌子展布抹,四个碟子并摆下,四双筷子四角插,风卷门帘照见她”。在静宁县采录到《风吹门帘照着她》,文曰“鸦雀叫唤喳喳喳,女婿娃要转丈人大。丈人大来不在家,吃一锅旱烟转回家。丈母娘来不放咱,四个碟碟单提下。有心吃来没心咽,眼睛不由我往厨房里看。风吹起门帘我照着她”。在庄浪县采录到《瓜女婿》,文曰“长袍袍、短褂褂,提上个鞭杆转舅家。一转转着丈母娘娘家,丈母娘娘没在家。吃一锅烟就走咔,拉拉扯扯拉着三间房底下。喝喝酒、扯炭火,凄凄凉凉要见她。风摆竹帘照着她”。

  另外,广泛流传于西北多民族群体中的歌谣“花儿”有多种类型,其中河湟花儿中有一个曲令叫做“大眼睛令”。甘肃临夏一带的“大眼睛令”歌词如下:“出去个大门往树上看,喜鹊儿盘窝着哩;揭起个门帘往炕上看,白牡丹睡着者哩。”这是“掀开门帘看见她”在西北少数民族歌谣中的又一种典型表达。

  无独有偶,甘肃的民间歌谣中存在着许多流行于全国的歌谣母题,比如南桥担水、放风筝、绣荷包、织手巾、扬燕麦、冻冰、小白菜等。从历史地理学的比较研究入手,以甘肃境内上述歌谣母题为个案,通过对不同流传地的同一母题歌谣的文本研究,可以尝试探讨这些歌谣的发源地、流传路线,推导出其文化主体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族群迁徙和文化传播。

  书写人民生活和山川风物

  甘肃民间歌谣流传于陇原各族群众的口耳之间,经过人们的采集和制作保存于音像制品、图书资料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由甘肃各族群众创作、传承的民间歌谣,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劳动书写、仪式书写、时政书写、生活书写、爱情书写、童谣书写,由此便形成了劳动歌谣、仪式歌谣、时政歌谣、生活歌谣、爱情歌谣和童谣。

  民间歌谣的产生以人民群众即兴编创见长,他们在生产劳作、婚丧嫁娶、休闲娱乐、节庆歌会等场景下咏唱山川风物、世俗生活、价值观念、人情冷暖、社会历史、生老病死等。由于甘肃境内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多样,所以不同地区的群众受居住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对同一主题的歌谣内容表达存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现象。

  以劳动歌谣的内容表达为例。甘肃农业区的劳动歌谣多表现为农耕歌、采茶歌、夯歌、工匠歌等。甘肃牧业区的劳动歌谣虽然都是表现草原劳作,但不同民族的劳动生活还是有所差异,所以他们的歌谣内容也有不同。藏族的劳动歌谣多表现放牧、挤奶、织衣等劳动内容;裕固族的劳动歌谣多表现牧羊、割草、垛草、牛犊饲育、擀毡等劳动内容。

  在仪式歌谣方面,不同民族的人生仪礼各不相同,反映在民间歌谣上也是各有特色。以婚嫁歌为例,流传于汉族群体中的婚嫁歌注重表现婚礼过程中的拜天地、入洞房、撒帐、挑盖头、闹洞房、喜宴祝贺、偷红鞋等仪式活动。流传于少数民族群体中的婚嫁歌注重表现婚礼中的定亲、送聘、梳妆、告别、迎亲、祝赞、嘱托等仪式活动。比如裕固族婚礼仪式,包括祝诵、戴头面、哭嫁、告别、送亲、迎亲、“打尖”祝诵、婚礼祝诵等仪式流程。其婚礼歌中对此有形象记录,如《戴头面歌》,文曰“新娘坐在镜子前面,黑油油的头发多好看;像丝线一样光亮,像流水一样柔软。镶着珍珠玛瑙的头面,是慈祥的母亲在灯下绣成,新娘戴上多么漂亮,好像一架六杈的鹿茸。穿上这件绣花的长袍,祝新娘到婆家生个男孩;戴上这顶带穗的毡帽,祝新娘到婆家生个女儿。”

  除了上述六大内容书写,甘肃的民间歌谣还在字里行间对地景风物多有刻画。以其中的高山大河为例,甘肃黄河流域的汉族歌谣中经常出现黄河阵、黄河沿、黄河流水以及放筏、放排等地景意象,文曰“十一月来朔风冷,黄河流水结成冰”“拔穷根,斗老天,手牵黄河上高山”;裕固族民间歌谣中经常出现祁连山意象,如“祁连山上的松树籽,落地开了一朵美丽的花,莲花的海子湖畔也开了一枝花”。

  长久以来,民间歌谣以民众为创作、欣赏主体来进行艺术赋能和文化传承。也正因如此,民间歌谣往往便具有了现实书写的文化史意义,展示着中华民族的诸般过往、无尽风物,及其背后的同气连枝、多元一体。就甘肃民间歌谣而言,它是中华文化的有益构成,检视其传承历史、传承内容和传承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甘肃日报)

  相关新闻:以歌传情 绽放活力

  孟丽炎

  民歌,即民间歌曲,它产生于民间,并在人们长期的口头流传中传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甘肃民歌是我国民间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甘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要素。甘肃民歌记录了各时代人民的精神生活,其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甘肃多民族聚居的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使流传于这块土地上的音乐元素色彩斑斓、风格异彩纷呈。

  

  火烧沟文化遗址是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曾出土了多个陶埙,这些陶埙外形都有1个吹孔和3个音孔,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珍贵的实物资料。春秋时期,“秦人善歌”在古文献和出土文物中得到了证实。古代丝绸之路纵贯甘肃全境,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都是甘肃文化的见证,敦煌壁画上反映出丰富多彩的伎乐图像和藏经洞发掘出的《敦煌曲谱》、歌辞等,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宋代的《太平御览》还曾记载过敦煌音乐家索丞的艺术活动。这些都充分说明,甘肃的音乐艺术成果有着丰厚的历史渊源。

  

  甘肃民歌所涉及的生活面极为广泛,从民族历史到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从各种劳动生活到家庭、婚姻和爱情生活,在不同民族的民歌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

  陇原人民将代表本民族典型生活样式、美丽风光和在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形象作为民歌的构成因素,用“赋比兴”的手法,表达着他们的心声。其中有反映各种劳动生产的,如《丰收山歌》《采茶歌》;有抒发爱情的,如《马五哥与尕豆妹》《杨柳青》等;有展示风俗乡情的,如宴席曲、敬酒歌、婚礼歌等,题材广泛、内容涵盖非常丰富。

  

  甘肃民歌有着众多的非遗资源,近年来相关单位和机构为其传承、保护、发展、研究助力,有效抢救了濒临断档、断代的民歌,厚植诸如“花儿”、陇东小曲、贤孝等民间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土壤,培养和鼓励更多年轻人成为甘肃民歌传承人,传承和保护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态势。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甘肃民歌出现艺术性、流行性与民族性融合的特征,表达的多元化以及曲目的创作、旋律的演奏也逐渐进行着创新与变革。在传承人发扬、学者指导、媒体宣传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甘肃民歌焕发出新活力,文化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和实绩。例如即将举办的甘肃省民歌大赛,借助新媒体平台,向全国观众展示甘肃丰富多元多姿的民歌资源,旨在讲好甘肃民歌故事、唱好甘肃民歌神韵、做好甘肃民歌文旅融合大文章。

  在甘肃这块大地上,优美动人的民歌有如万紫千红的花朵,开遍各地。甘肃民歌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文化的宝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要让甘肃民歌越唱越响亮,展现出持久的吸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