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园实践——解码兰州新区第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样板
原标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园实践——解码兰州新区第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样板
兰州新区第六小学,这所汇聚了汉族、回族、东乡族、藏族等多民族学生的校园,用教育的方式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深植童心,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
一套体系:从“融”入手,筑牢教育根基
走进兰州新区第六小学,处处能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浓郁氛围。学校创新构建的“12345”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体系,成为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引擎。
“教育要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兰州新区第六小学校长郭汉成说,“我们选择这条主线,就是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孩子们心灵中扎根、生长。”在这个理念引领下,民族团结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化为每一天的教学活动、每一次的师生互动、每一处的环境营造。
一方课堂:文化浸润,育人有声有色
投入60余万元建设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室,是兰州新区第六小学的“第二课堂”,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这个充满特色的空间,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成为孩子们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
在这里,“小小讲解员”机制格外引人注目。孩子们经过“选苗、备课、演练、绽放”四个阶段的系统培训,成长为自信从容的文化传播者。
课程设置的匠心独具,更体现了“多元一体、文化育人”的智慧。非遗项目太平鼓传承着民族艺术基因,“百草园”让学生体验中医药智慧,八段锦强体修心融汇传统养生哲学,红色研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这些课程打破了学科壁垒,通过具身体验实现文化浸润式教育。
一支队伍:教师引领,激发育人活力
教师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力量。兰州新区第六小学通过“青蓝工程2.0”和高校合作,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青蓝工程2.0”打破了传统的师徒指派模式,让教师自由选择心仪的导师,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青年教师祁英红在导师的指导下,探索出“润物细无声”的融合教育方法。“民族团结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她说道。
教师李彩霞作为“民族团结导师”,将职责概括为“引领、桥梁、关怀”六个字。她走进少数民族家庭辅导课业,还力所能及地帮助生活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曾帮助一位少数民族学生的家长解决了语言不通带来的就医难题。
此外,学校与兰州城市学院等高校开展合作,为教师成长注入新动能。高校教师走进校园指导,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举措,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种精神:志愿服务,凝聚家校社合力
“红绿蓝”志愿服务品牌,是兰州新区第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又一亮点。“红色先锋岗”组织党员教师定期走进少数民族家庭开展课业辅导,“绿色守护团”由学生组成环保服务分队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文艺演出等公益活动,“蓝色平安队”联合多部门进行护学助学活动,惠及群众1300余人次。
小横路社区与兰州新区第六小学紧密协作,通过打造互嵌式环境、开展主题教育、整合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共同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小横路中心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全芳评价:“学校‘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打通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壁垒,让育人从‘校园内闭环’转向‘家校社联动的开放生态’。”
一份成果:石榴花开,绽放团结芬芳
辛勤耕耘结出丰硕成果。兰州新区第六小学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包容尊重的校园氛围让每个孩子找到归属感,是因材施教的精准帮扶,是丰富多彩活动激发的学习内驱力。”郭汉成说道。
然而,比成绩提升更宝贵的是孩子们精神世界的成长。教师们观察到,学生们逐渐向“好奇与尊重”和“大我”转变。“以前的孩子们可能知道班里有不同民族的同学,但很少去深入了解。现在,他们会主动询问同伴的节日习俗,会分享彼此的食物,会为同伴独特的文化而由衷赞叹。”教师张保平表示。
在兰州新区第六小学,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清晨教室里不同民族孩子的琅琅读书声,是操场上足球队的默契配合,是文化墙上共同完成的手工作品,是“小小讲解员”讲述中华民族故事时眼中的光芒。如今,这所学校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继续书写着民族团结的生动篇章。
- 2025-11-28甘肃省健美协会成立
- 2025-11-28临夏州为花儿文化人才“充电”
- 2025-11-28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甘肃构建最严格制度体系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火墙”
- 2025-11-28兰州交响乐团深情纪念肖斯塔科维奇 “传世经典”系列音乐会下周奏响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