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焕彩绘新景——“十四五”嘉峪关市文旅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原标题:雄关焕彩绘新景——“十四五”我市文旅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融媒体中心记者 白艳华
“天下第一雄关”的巍峨城楼见证时代变迁,丝绸古道的悠扬驼铃回响发展新声。
从2021年旅游接待人数46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1亿元,到2025年预计游客接待量、旅游花费分别突破1400万人次和100亿元,“十四五”期间,我市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实现爆发式增长。这一组亮眼的数字,见证着我市文旅产业的跃升。
五年来,我市锚定“建设西部地区最具标识度和影响力的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目标,以长城文化为魂、以文旅融合为脉、以创新驱动为翼,在保护中传承、在融合中突破、在创新中提质,绘就了一幅“文旅兴城、百姓受益”的壮美画卷。
文化空间全域拓展,文明根脉浸润人心
“十四五”以来,我市以“文化惠民、空间共享”为理念,持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科学布局公共文化阵地,相继完成嘉峪关美术馆、非遗展示中心、丝路文献专馆等项目建设,5个街道(镇)综合文化站、31个城市社区和17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建成,6个标准化文化大院和全覆盖的“乡村舞台”,依托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16个图书馆分馆、2个联盟图书馆、3个24小时智慧书房和9个文旅图书小站星罗棋布,3个文化馆分馆辐射城乡,“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从蓝图变为现实,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文化服务。
在文化传承方面,我市深耕本土文脉,让非遗“活起来”、文化“传下去”。建成11个非遗传习所、8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3个非遗工坊(含1个省级工坊),嘉峪关烤肉、风雨雕石艺画等13项技艺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嘉峪关故事传说》《嘉峪关民间小调》等书籍相继出版,《嘉峪宝卷》“新卷——闫桂珍宝卷”等17个曲牌曲调创编完成,本土文化基因在笔墨与旋律中代代相传。
公共文化繁花似锦,惠民服务浸润人心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全市公益场馆免费开放常态化,“书香雄关”全民阅读、“市民艺术学校”“雄关大舞台”等群众文化品牌深入人心,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近万场次,受众超300万人次,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创新打造的长城文化艺术季,邀请名家来嘉开展艺术交流、写生创作,为城市文化注入高端活力;“政府+商业”模式成效显著,《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天鹅湖》等经典剧目相继上演,让群众足不出市就能欣赏高水准的艺术演出。
大型文化活动好戏连台,为城市增添无限活力。“大漠雄关·嘉峪关诗会”让边塞豪情与诗意浪漫交融,“如意甘肃 舞动雄关”全国长城文化带青少年街舞大会让青春活力碰撞古老雄关,帐篷阅读趴、“定城砖”寻宝等“图书馆之夜”系列活动成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案例,嘉峪关市被列入全省全民阅读示范市三个试点城市之一。
文物保护守正创新,长城名片熠熠生辉
作为长城文化的核心承载地,我市始终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实现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良性循环。“十四五”以来,体制机制创新迈出关键步伐,统筹全省长城保护研究职能,并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协作机制,为文物保护注入专业力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嘉峪关城市博物馆分别晋级国家二级、三级博物馆,嘉峪关酒泉航空站旧址列入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扎实推进,7个长城文保项目顺利实施,连续多年保持文物安全“零事故”。
在保护基础上,文物活化利用成效显著。嘉峪关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长城专题示范城市,《甘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详细规划》等政策文件相继印发,细化5大类25项任务、谋划投资14.5亿元的长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项目,2025年已获得甘肃省首批省列重大项目前期费用400万元,全力推动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重大工程。投资1.15亿元实施关城景区改造、新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等工程,实现关城、关城里、方特丝路神画“三景贯通”。
文旅融合纵深推进,产业能级持续跃升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规划为引领、以政策为支撑,推动文旅融合从“物理相加”向“化学相融”转变。编制《嘉峪关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出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补贴奖励办法。发放文旅消费券,推出八大优惠政策,持续激活市场活力。嘉峪关白鹿仓雪山之星·野奢营地、南湖·露云娜美星空营地等项目建成运营,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
品牌创建成果丰硕,城市文旅吸引力持续增强。嘉峪关文物景区获评第三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嘉峪关·关城里景区荣获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嘉峪关草湖湿地公园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漠落客栈创建为国家乙级旅游民宿,国际大酒店晋升四星级旅游饭店,多元化的品牌矩阵满足了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建设成效显著,4个样板村将乡村风貌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让乡村成为文旅产业新的增长极。
业态创新亮点纷呈,消费场景多元拓展
“十四五”期间,我市打破传统文旅模式,培育多元业态,推动文旅产业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型。培育文旅规上企业17家,推出“我在嘉峪关修长城”等10个特色研学产品,打造3个省级研学基地,2023-2025年累计接待研学人数21万余人次。以“嘉有好礼”为主题的17类200余种文创旅游商品深受游客喜爱,十大冬春精品旅游线路和5条醉美乡村线路,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嘉峪关的多元魅力。
数字科技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了一批标杆性项目。全国首部边塞史诗剧《天下雄关》、国内首部原址实景长城文化沉浸式夜游灯光剧《天下嘉峪关》相继推出,其中《天下嘉峪关》3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10余次被央视各平台报道,带动关城景区单日游客峰值达5.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省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杆案例。此外,方特丝路神画与方特欢乐世界推出的差异化夜游活动,通过NPC互动、无人机表演、AR光影秀等形式,推动夜游经济从“观光打卡”向“深度体验”升级。
交通网络的完善为文旅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冠名开通“嘉峪关·1号”(嘉峪关 兰州)和“嘉峪关·2号”(嘉峪关 西安)动车,嘉峪关酒泉机场复航后执飞航线达22条,覆盖国内20座通航城市,2024年11月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大关,创通航71年来历史新高,让“说走就走的嘉峪关之旅”成为现实。
宣传推广多维发力,雄关美名远播海内外
“十四五”期间,我市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媒体引路、企业跟进、全民参与”的多元宣传营销体系,让“天下第一雄关”和“嘉峪关烤肉”两大文旅IP深入人心。主动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加入甘新蒙青“四省十二城”区域文化旅游联盟,启动三省九市研学旅行区域合作联盟并发布嘉峪关宣言,成功承办文旅部“丝路行·长城谣”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联盟大会等活动,在区域联动中扩大影响力。
线上线下宣传齐发力,城市知名度持续提升。开发“畅游嘉峪关”APP、嘉峪关微官网、“一部手机游甘肃(嘉峪关)”等线上平台,让游客一键畅享便捷服务;开展“嘉”画千年、“峪”您有约、“关”邀天下宣传交流推介活动150余场次,发布各类文旅宣传信息万余条,总阅览量超10亿人次。国际交流不断拓展,与中山市、焦作市缔结文旅友好城市,赴哈萨克斯坦鲁德内市、泰国曼谷市、约旦佩特拉古城开展文化交流和文旅推介,并签订《文旅友好合作协议》,让嘉峪关的美名走向世界。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我市文旅发展已实现量的跨越与质的提升。从长城保护到文化传承,从业态创新到品牌塑造,从区域联动到国际接轨,这座以关为名、以城为家的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丰富的内涵,迎接海内外游客。
- 2025-11-27我国高校首个地球系统数值预报研究中心在兰州大学揭牌成立
- 2025-11-262025年“中国流动科技馆”民勤县巡展启动
- 2025-11-26非凡“十四五”|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解码甘肃文旅未来五年新目标
- 2025-11-26甘肃文旅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