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育管”建强乡村振兴“雁阵”队伍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基层人才队伍是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实现全面振兴的核心支撑。当前,各地正聚焦村级后备力量建设,以精准遴选、靶向培育、常态管理为抓手,推动后备人才从“储备力量”向“实用力量”高效转化,着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善谋发展、充满活力的“雁阵”队伍,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人才根基。
精准“选雁”,立足需求择优遴选。选准人才是建强村级后备力量的首要前提。打破地域、身份限制,紧扣乡村振兴现实需求,重点从返乡创业青年、本土致富能手、退役军人、优秀毕业生等群体中发掘潜力人才,既突出政治素质与责任担当,也看重群众基础与实干能力,确保人选“靠得住、能干事、有潜力”。建立“群众推荐+组织考察+实绩评价”联动选拔机制,通过入户走访听民意、座谈交流察素养、实绩评估验能力,全面掌握人选综合素质,有效规避“重学历轻能力、重口碑轻实绩”的偏差。同时,结合各村资源禀赋、产业特点与治理难点分类建库,产业薄弱村侧重选拔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治理复杂村注重遴选善协调、有韧劲的人才,切实实现“因村选才、人岗相适”。
科学“育雁”,靶向施训提升能力。培育赋能是推动后备人才成长的核心环节。围绕人才能力短板,构建“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导师帮带”三维培育体系,全方位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与履职能力。在理论素养提升上,聚焦乡村振兴政策解读、基层治理方法、产业发展路径等关键内容,依托专题培训、线上教学、政策宣讲等形式,帮助人才明晰发展方向、掌握工作方法。在实践能力锤炼上,设立“村级事务实践岗”,组织后备人才深度参与产业项目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等具体工作,让人才在实战中熟悉基层情况、积累干事经验。在帮带指导保障上,选派经验丰富的村干部、老党员担任“成长导师”,开展“一对一”传帮带,既传授群众工作技巧,也分享基层治理经验,助力后备人才快速实现从“新手”到“能手”的转变。
常态“管雁”,完善机制激发活力。规范管理是确保后备人才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定期跟踪评估人才的思想动态、工作表现、群众口碑,对表现优异、群众认可的,优先推荐进入村级班子或承担重点任务;对履职不力、成效不佳的,及时开展提醒谈话,必要时调整出库,形成“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完善激励保障措施,从多维度为人才“保驾护航”,政治上关心,优先发展入党、推荐评优;工作上支持,赋予参与决策、牵头项目的相应权限;生活上关怀,落实误工补贴、培训补助等政策,切实解除人才后顾之忧。同步建立人才成长档案,全程记录培养过程、工作实绩与发展方向,定期开展谈心谈话,精准掌握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后备人才始终保持干事热情,真正从“后备力量”成长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吴航)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