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国家量子科技战略的西部支点
量子科技正在成为全球科技竞逐的“制高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量子科技成为我国“十五五”规划的核心赛道之一。在量子科技领域积淀深厚、人才辈出、成果丰硕的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将是这条赛道上的关键发力点之一,有望成为国家量子科技战略的西部支点,必将为甘肃省量子科技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由市科技局支持、《兰州晚报》开设的“创新领航”专栏今天推出第121期——《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国家量子科技战略的西部支点》。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国内物理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在量子科技领域,该学院有较为深厚的研究基础,始终跟踪量子科技前沿技术。在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段一士先生和葛墨林教授在量子规范场理论中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徐躬耦先生和顾雁教授开启了我国量子混沌的研究;汪志诚教授和王顺金教授在量子光学与量子多体系统等领域进行了许多原创性研究。新世纪以来,该学院在量子理论的研究中迈入了新阶段,特别是在量子精密测量、量子模拟、量子混沌和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理论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国内量子研究的发展,并将持续为甘肃量子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政策咨询和基础支持。
在量子理论研究方面,该学院多有建树,可以服务甘肃在量子基础理论研究和量子科技成果转化上发挥引领作用。其中,安钧鸿团队从理论上研究的量子电池,能够实现抗老化远距离充电,突破经典电池的性能极限,其研究成果被国内外科技媒体广泛报道,有望对量子产业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柴国志团队开发的高频量子软磁材料传感器,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具有重要潜力;田永辉团队开展了氮化硅—薄膜铌酸锂异质集成芯片的研究,有望对光电子芯片技术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学院在量子混沌和计算等领域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正在努力将量子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产业创新变革。
该学院历经近80年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承氛围,并建立了成体系的量子科研队伍。凝聚了20多人国家级人才称号的团队,年均发表国际主流期刊论文60余篇。同时,该学院还建立了完备的量子基础物理与科技应用课程体系,开设了量子科技创新班,具备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的能力,可以为甘肃量子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支撑。
在量子技术研究方面,该学院也建立起多个支撑平台,可以服务甘肃在量子科技产业创新攻关上发挥主力军作用。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兰州理论物理中心、甘肃省理论物理重点实验室、量子理论及应用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量子物理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等4个关键平台,培育了多个专业团队,包括量子系统新效应与新物态研究团队、量子调控及其应用研究团队、新原理量子器件的功能化设计团队和量子模拟研究团队,每年获得约1500万元量子科研经费,用于开展国际前沿的关键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申报了科技部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记者 何燕
- 2025-11-05创新岭南文化表达 舞剧《醒·狮》斩获文华剧目奖
- 2025-11-05“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举行
- 2025-11-05【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成标识 进教材 嘉峪关这里出土的文物不一般
- 2025-11-05让敦煌美学“飞入”现代生活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