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甘肃旅游精品线路

黄河之畔幸福来|玛曲:绘就山水林田湖草沙和谐共生新图景

2025-09-28 11:39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实习生 元翔宇

  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玛曲这片拥有1335万亩天然草原的土地,不仅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生态功能区,更是维系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9月24日,“风起黄河”媒体行活动参观调研了玛曲,看其为黄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所作出的贡献。

  近年来,玛曲县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累计投入8.71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于2021至2023年大力推进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6大类45个子项目落地见效,生态蝶变的同时,也为民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生态修复的“组合拳”在玛曲大地多点开花。

  沙化草地治理是重中之重,项目遵循“阻、固、输”原则,针对不同沙化程度区域精准施策。黄河阶地重度沙化草地采用“草方格沙障+山生柳(金露梅)+种草+施肥+围栏”模式,轻度沙化草地则以“施肥+围栏”为主,干涸河道沙化草地运用“山生柳(金露梅)混交林+柳条沙障+种草+施肥+围栏”治理……

  一系列科学举措下,9.3549万亩沙化草地重焕生机,沙化土地(草原)面积从2012年的80万亩降至42.81万亩,灌草植被平均覆盖度超45%,防风固沙能力显著提升。

  黄河沿岸阻沙林带建设同样成果斐然。投资0.53亿元的试点项目,在欧拉镇、尼玛镇等地,围绕河流冲刷塌岸、流动沙丘等问题区域,以“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为原则,通过“植灌+施肥+种草+草方格沙障+围栏+补植”等措施,建成2.11万亩河岸阻固沙林草带,治理黄河干流段长度48.5公里。如今,项目区灌草植被覆盖度达50%以上,有效遏制了河岸塌方、滑坡,守护了黄河岸边的生态安全。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其保护修复意义非凡。投资2.01亿元的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聚焦阿万仓镇、尼玛镇等区域的湿地退化问题,通过植被恢复、鼠害防治、退牧还湿等手段,修复湿地26.45万亩,修复区植被平均盖度超95%,湿地涵养水源能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大幅提升。而退化草地修复、小流域治理、无主矿山修复等项目也同步推进,11.15万亩退化草地重现绿意,13.42万亩小流域生态环境改善,9600亩矿山恢复生态活力,玛曲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

  生态向好的同时,民生福祉也在不断增进。项目实施过程中,玛曲县累计采购县内6家有机肥加工企业有机肥40余万吨,带动资金2.8亿元,推动畜禽粪污资源高效利用;吸纳30余名本地未就业大学生参与项目建设管理,聘用劳务人员4800余人次,发放劳务收入3600余万元;聘任300余名后期管护员,落实管护资金1000余万元,为当地群众拓宽就业渠道。此外,实施22.4万亩有偿自然修复禁牧,发放补助资金9138万元,让牧民在保护生态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生态红利还催热了当地旅游产业。作为国家级4A级景区的阿万仓湿地,藏语称“贡赛尔喀木道”,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曾获“中国最美的五大草原湿地”第一名,还是全国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

  这里不仅有白雪皑皑的冬日盛景、牛羊成群的夏日风光,更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格鲁派萨日玛寺院、宁玛派宁玛寺坐落于此,宁玛寺内高37.73米的大藏经转经筒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六字箴言塔国内最大。作为格萨尔发祥地,玛曲境内分布着77处与格萨尔相关的传说风物,7座岭国神山在此矗立,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

  如今的玛曲,生态保护意识已深入人心。当地广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大治理、生态环境大优化”“全民防治沙·保护母亲河”等活动,牧民群众、民间环保组织主动参与义务植树治沙。玛曲县还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编制《玛曲县沙化草地治理技术规范》获国家林草局认可推广,县自然资源局先后获评“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

  从生态修复到民生改善,从文化传承到旅游发展,玛曲县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未来,这片高原净土将继续以草原般的胸怀、黄河般的激情,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迎接更多人前来感受它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