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原高铁让山西的千年文化触手可及
集大原高铁的轰鸣,是我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情的独白。当银色列车掠过晋北的沟壑与平原,它碾过的不仅是地理的距离,更是时空的壁垒——让云冈石窟的千年佛影、应县木塔的百年飞檐、雁门关的万里长风,都在速度里苏醒,而藏在这些风景背后的,是我们山西人血脉中从未冷却的人文热流。
车窗外,云冈石窟的山峦在暮色中渐显轮廓。那些凿刻在岩壁上的佛像,眉眼间藏着的何止是北魏的佛光?那是一代代我们山西人用目光焐热的文明印记。我们从不用“守护”这样宏大的词藻,只是在晨雾中拂去佛龛的尘埃,在暮色里检查壁画的裂痕,让凿刀留下的温度穿越千年,依然能烫帖每一个走近者的心灵。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从来不是刻意的供奉,而是如汾水绕晋般自然的滋养——仿佛那些佛龛里的微光,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照亮着日常,也沉淀着岁月。
应县木塔的飞檐刺破云层时,总能让我想起这片土地的筋骨。不用一根铁钉却能抵御千年风雨,这样的奇迹里,藏着我们山西人最朴素的生存哲学:以柔克刚的智慧,内敛深沉的力量。我们提及木塔,鲜少谈论它的“世界之最”,更多是望着那交错的榫卯出神——就像望着祖辈留下的家训,沉默却重逾千钧。这种对匠心的坚守,早已融进我们待人接物的分寸里:不事张扬,却在每一处细节里透着较真;不善言辞,却用扎实的根基托举起岁月的重量。
雁门关的风穿过车窗,带着边塞特有的凛冽。这座雄关的砖石缝里,嵌着的何止是金戈铁马的记忆?那是我们山西人对“家园”二字最滚烫的注解。从古代将士的铠甲到如今守关人的布鞋,变的是时代的装束,不变的是对这片土地的赤诚。我们望着关下的高铁呼啸而过,眼神里有对速度的赞叹,更有对根脉的笃定——就像雄关始终屹立在那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那份刚柔相济的情怀,永远是这片土地最坚硬的脊梁。
集大原高铁真正了不起的,从不是缩短了多少里程,而是让每一个奔向这里的人都能触摸到:山西的魂,不在冰冷的古迹里,而在这片土地对历史的温柔以待中;不在喧嚣的宣传里,而在我们沉默坚守中流淌的文化自信里。当列车穿梭于晋蒙之间,钢轨的震颤与文化的脉动在此共鸣——那是我们山西人用千年岁月酿就的深情,醇厚如老陈醋,绵长似太行山,只等你踏上这片土地,便能一饮而尽,醉在那份滚烫的人文情怀里。
这钢轨上奔涌的,从来不是简单的速度,而是我们这个地域的精神血脉。它让我们懂得,所谓“三晋情怀”,不过是对历史的敬畏藏在日常里,对家园的热爱浸在骨血中,是山河与人文在时光里的双向奔赴——你来,便知这片土地的每一粒尘埃,都带着温度;每一寸山河,都藏着深情。(李博 田甜)
- 2025-09-01【好评中国】用好经济持续稳健向好的“新”钥匙
- 2025-09-01【好评中国】让上合组织巨轮驶向壮阔未来
- 2025-09-01【好评中国】让“上海精神”释放持久生命力
- 2025-08-31【好评中国】激发“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