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文化时评

【好评中国】从青铜鼎到AI数据流,法治精神在时代浪潮中传承不息

2025-08-25 16:30 来源:中国甘肃网

  《法承初心》《法度三晋》《法脉千年》三部普法情景剧,既从各自的历史底蕴诠释了法治文化的根脉,也从新时代网络治理的角度阐释了依法治国的中国密码。从甘肃的红色热土到山西的晋商故里,再到河南的中原腹地,三部剧贯穿一条主线,中国法治文化源远流长。从“马锡五审判方式”到“AI证据链”,这是数字时代的责任担当;晋商诚信传统,让网络信用有了厚实根基;河南用千年法治文化,构成法治文明演进的完整链条。

  担当法治为民的厚重责任。当网络诈骗受害者追问“损失能否追回”,《法承初心》进行了深度诠释。80多年前,马锡五坐在桌前,给封芝琴调解婚事。翻山越岭找证据,蹲在树下听诉求,靠为民初心,把法律从纸上条文,变成了老百姓心里的规矩。80多年后,面对网恋骗婚,法官打开大数据系统,用AI锁死证据,依靠网络技术捍卫了群众利益。从用脚跑,到用数据跑,都是为人民利益而跑,都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宗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云端调解通过AI远程查看证据资料和法律条文,利用电子签章系统完成云端调解,做到实时普法办案。镇原法院通过“云上法庭”审理一起网络游戏账号侵权纠纷,完成庆阳市首例网络侵害虚拟财产纠纷案“云调解”,实现“立案-调解-履行”网络侵权快审。从马锡五的煤油灯,到AI数据流,无论是时代如何演进,无论技术如何更迭,法治精神从未走远。

  树立诚信为本的处事准则。《法度三晋》为我们开启了诚信为本的晋商账本。晋商杜掌柜因为洪水误了交货,掏出家传金器赔滞纳金。欠债还钱、说话算数,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契约精神。山西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行经营主体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行动,以“一份信用报告”代替“一摞证明”,让老掌柜的“口碑账本”,变成了“数字档案”。“狄公断案”,惩教结合的断案智慧,化作网格员方言版《民法典》,让《民法典》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烟火。山西晋城将“诚信”从抽象道德转化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活红利,推出“凤城分”信用积分,市民凭千分制信用分可解锁“信易+旅游”、“信易+出行”、“信易+购物”、“信易+医疗”等应用场景。晋城用“凤城分”证明,诚信不再只是口号,而是能换实惠、省时间的“生活通行证”。

  赓续透明公开的千年法脉。《法脉千年》讲述中原大地的法治典故老。“子产铸刑鼎”,春秋时期子产以庶民血泪为引,发出“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振聋发聩之问,把法律条纹铸刻于青铜鼎上。河南推出“传统法律文化电子地图”,扫码就能看汉代怎么断案、唐代怎么管贸易,连“古代咋罚造谣”都写得明明白白。“商鞅徙木立信”,河南推动“信用平台”晒老赖,实时嵌入全省统一的联合奖惩系统,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网。“东坡立法”,开启便民诉讼箱,河南推出虚拟主播“豫小法”,现代网络侵权案例化作动画跃出卷轴,汉代“盗铸钱罪”变身弹幕问答。(安世厚)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