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省内游

黄河之滨奏响文旅融合新乐章

2025-07-10 16:35 来源:兰州日报

  原标题:兰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接活动签约12项金额55.46亿元  黄河之滨奏响文旅融合新乐章

精彩舞蹈助力文旅盛会

活动现场精彩不断

  7月7日,第三十一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分项活动——“印象黄河”兰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接活动举行,现场签约项目12个,金额达55.46亿元,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落地生根。

  活动中,还发布了沿黄城市品牌联盟倡议书,更有22个文创市集展位、两辆特色产品直通车集中亮相……这既是兰州文旅产业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兰州市今年以来深耕文旅融合、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规划图变实景图

  12个签约项目体量大业态新

  今年以来,全市文旅系统以强省会行动为统领,认真落实1139工作部署,全力加快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全面擘画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蓝图,着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共接待国内游客6133.89万人次,同比增长12.03%,实现旅游总花费438.77亿元,同比增长17.72%。

  “心怀‘国之大者’,牢记殷殷嘱托。”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毛玉铎告诉记者:“全市文旅系统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目标定位,统筹做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城四篇文章,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实施大规划、大景区、大项目、大配套、大服务、大营销六大行动,推进旅游强市建设。”

  他说:“目前,我们正在围绕‘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核心城市’这一目标,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提升’两大战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文旅产业升级’‘公共服务优化’三项工程,全力构建‘景区+街区+社区+乡村’四维空间格局,着重培育‘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夜间经济’‘非遗活化’‘数字文旅’五大增长极。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项目落地,让规划图变成实景图。”

  在“印象黄河”兰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接活动现场签约的12个项目中,既有投资26亿元的兰州国际康养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项目,也有依托兰州核心文旅资源、生态资源打造的九度AI元宇宙产业化项目;既有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旅游体验的“兰州音乐节+和乐电影梦工厂”,也有锦江集团投资的品牌酒店运营战略合作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体量大、业态新,更体现了兰州文旅局“以项目为王”的工作导向。

  活动现场,兰洽会嘉宾、凤凰合心国际文化传媒总裁、缘生态优选创始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校友会联席总秘书长胡捷感慨地说:“很荣幸受邀参加兰洽会,通过这个平台,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兰州的风土人情。兰州是西部地区非常好的一座城市,值得我们大家来投资兴业。特别是兰州人十分的淳朴、大气,邀请了沿黄城市汇聚黄河之滨推介自己,我也诚邀广大游客来兰州走一走、看一看,体会这独具特色的城市烟火。”

  文创市集活起来

  非遗提升兰州游新体验

  连日来,金城关黄河文化旅游街区在22个文创市集展位的装点下,宛如一条五彩斑斓的文化长廊,吸引了众多游客市民围观采购。这里既有成都市带来的川剧脸谱、临夏州的河州砖雕,也有兰州本土的非遗瑰宝——刻葫芦、牛肉面制作技艺、兰州水车模型。

  在阮氏刻葫芦非遗工作室展台上,一件件融合现代审美的葫芦雕刻作品引得游客驻足;在“兰小五”文创摊位前,各色冰箱贴、手把件、零钱包等文创产品成为网红爆款。

  “我们不仅要让非遗活下来,更要让它火起来。”阮氏艺术第四代传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阮氏葫芦艺术馆主理人阮熙越既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她信心满满地说:“自己作为家族的一分子,有责任和担当将家族这门近百年的手艺传承下去,并以一种新的方式再传播再发扬。如今,兰州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和技艺,让我也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大胆地追求梦想。”

  据统计,兰州市现有县区级非遗项目共计198个,112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52项列入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兰州太平鼓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兰州鼓子、苦水高高跷、兰州牛肉拉面制作技艺5项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整体非遗项目覆盖了全部非遗保护的十大类别,4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没想到兰州的非遗这么潮,这才是文化传承的正确打开方式。”一位来自杭州的兰洽会嘉宾告诉记者:“非遗与旅游的巧妙融合,让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到难得一见的兰州本土非遗技艺,使越来越多的人对非遗技艺和产品产生了兴趣,这必将极大地提升游客在兰州的旅游体验,进一步推动本土非遗保护项目的活态传承。”

  近年来,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实施“非遗进景区”“非遗+电商”“非遗研学”三大行动,大力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特别是2024年以来,我市指导各县区文旅部门全面梳理和掌握了各个非遗项目的分布数量、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截至目前,我市新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0人,新增率92%;新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35项,新增率45%。

  “我们只要明确非遗保护的意义与目标,帮助专注于传承发展的匠心艺人潜心发展,兰州非遗保护事业就会不断书写新的篇章。”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威由衷地说。

  打造超级文旅IP

  沿黄城市共筑文旅融合新高地

  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陇海、兰渝等8大铁路干线交会于此,连霍、乌玛等5条高速公路交织成网,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全面投运,对外交通方便快捷、四通八达。近两年,我市扎实推进综合交通大会战,相继建成一批外联内畅项目,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为“千里之游”创造了便利条件。

  黄河滋养了兰州,也哺育了沿线众多璀璨明珠般的城市。

  7月7日的对接活动中,沿黄城市共同发布了《共建“黄河文化旅游带”品牌联盟倡议书》,并签署《沿黄城市文旅协同发展协议》,就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营销共推等方面建立长效协同发展机制,共同提升黄河文旅品牌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开启区域文旅合作新篇章。

  由此可见,当前立足黄河国家战略赋予的新坐标,兰州文化旅游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期,在优势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以及精品线路的不断策划下,“黄河文化旅游带”这一享誉全球的超级文旅IP必将把黄河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更深,沿黄城市将共筑文旅融合新高地,共拓沿黄合作新航道。

  现场,兰铁国旅还发布了沿黄旅游高铁线路产品,产品以“高铁+旅游”模式串联黄河流域核心景点,旨在为游客提供“快行慢游”的便捷新选择。同时,沿黄城市文旅部门也逐一登台亮相,倾情推介了各自的优质文旅资源、非遗活化项目、主题研学路线等特色资源,让与会人员沉浸式感受到了黄河流域的多元文旅魅力。

  做好黄河文章

  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跨越

  此次活动中,兰州大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岚嘉教授作了题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视域中的兰州文旅融合发展》的主旨演讲,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剖析了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时代意义。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彭岚嘉说:“黄河文化的自强不息精神,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能。黄河文化在交流融合中的自我强化,奠定了中华文明开放交流的价值内核。”

  他认为:“兰州要不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做好黄河文章,讲好兰州故事,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尽显新时代黄河文化独特魅力。”

  现场,同程旅行集团副总裁李明浩也在主旨演讲中多次点赞兰州。他表示,同程旅行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合作切入点,助力兰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印象黄河’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兰州文旅融合迈入新阶段。”毛玉铎坦言:“兰州正从‘黄河穿城过’的地理坐标,迈向‘黄河文化会客厅’的价值高地。当非遗活起来、农特产潮起来、沿黄城市联起来,兰州的文旅融合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真正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跨越,为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谱写更加精彩的兰州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