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用责任答好耕地保护必答题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节约集约,是破解“人多地少”约束的钥匙;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与阡陌纵横的田野间实现人地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诗意表达。“十四五”以来,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持续下降,耕地红线牢牢守住,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以敬畏之心守护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各地各部门要把耕地保护放在重要位置,要创新机制体制,守护好每一寸沃土。“田长制”在广袤乡村织就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责任网。从省级总田长,到市、县、乡、村各级田长,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耕地保护的责任,真正压实到了具体的田间、地块和个人。据初步统计,已有29个省份积极探索建立“田长制”,推动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保护耕地的良好局面。各地拿出“长牙齿”的制度,开展耕地保护督察和严格执法,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零容忍”。当前,相关部门正加快构建耕地保护“一张图”管理体系,通过落地上图、以图管地,推动耕地保护向数智化转型;强化占补平衡管理,明确占补平衡空间,拓展补充耕地来源,确保耕地补足补优,严防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弄虚作假。
以创新之举节约用地。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各地各部门更要开源节流,在大胆创新中探索节地模式。面对土地开发强度接近极限的现实,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一些地方向“存量”要“增量”,向“高度”要“效益”,而“工业上楼”成为一破解发展瓶颈的“金钥匙”。一栋栋多层“摩天工厂”拔地而起,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些“立起来的园区”里,共享着先进的生产设施和研发平台。通过“工业上楼”不仅为地方产业升级拓展了新空间,更守住了宝贵的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从全国来看,通过推广多层厂房、立体开发等节地技术和模式,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相比10年前下降了约45%。15个省(市)的43个城市(区)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再开发156.38万亩,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人居环境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拉动有效投资等多重效果;推广84个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典型案例,探索出多种多样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路径。
以科学之策用好土地。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终归到底是要用好耕地。各地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通过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走出了一条节约用地的新路子。通过打造“万亩千方”农业集聚,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垦造耕地、恢复耕地功能等,提升了亩均效益。通过盘活低效建设用地,实施建设用地复垦,完成工业用地腾退,土地集约度提升,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盘活集体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创新农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措施,减少生态沟渠拦截面源污染,提升节水灌溉系统节能,绘就美丽乡村图景。通过统筹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空间,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融合,提升“田更优、村更美、民更富”的综合效益。各地要坚持节约集约、推动系统治理,服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山清水秀、林茂田肥、湖美草绿的生命共同体更加生机勃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筑牢坚实根基。(张继)
- 2025-06-27【地评线】飞天网评:青年要当好乡村治理的生力军
- 2025-06-27【地评线】飞天网评:为提振和扩大消费注入“金融活水”
- 2025-06-23【地评线】飞天网评:让科技创新的动力更加激荡涌流
- 2025-06-23【地评线】飞天网评:打好组合拳,拓展就业新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