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看甘肃(29)|母亲河畔“服侍”古梨园的“天把式”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在黄河臂弯环抱的皋兰什川镇,一片占地上万亩的古梨园静默矗立,树影婆娑间,枝头垂落的果实与脚下流淌的河水共同诉说着四百年的农耕传奇。
古梨园总面积已达1.2万余亩,存活着9423株古梨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300年以上树龄的就有2000多棵,最高龄的古梨树有近500岁,堪称“中国一绝”。这里被国际植物学界称之为“世界植物界的奇迹”、全球罕见的“活植物标本”、难得的“梨园博物馆”,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第一古梨园”。
今年5月19日,什川古梨园再传好消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有几个纬度,其中独特的农业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亦是重要组成部分。而什川农民世代传承,脚蹬10多米蜈蚣梯服侍这片空中庄稼的“天把式”,无疑是什川梨园农业文化最出彩,也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亮点。
基于此,早在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前,什川梨园天把式农业技艺因为代代传承,且至今活态使用,被列入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天把式”——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名字,是果农对高空作业技艺的浪漫化称谓。在什川梨园,百年梨树高逾十米,枝干如虬龙般伸展,常规梯具难以触及。于是,先民们发明了形似蜈蚣的云梯:主梯与两根戗杆构成稳固的三角结构,果农背负剪刀、麻绳,赤足踏梯而上,在离地十米的树冠间行走自如。他们或剪枝疏果,或竖杆吊枝,动作如履平地,被称作“蹬蜈蚣梯”。

这项技艺的传承,早已融入什川人的血脉。
“从会走路就会爬梯子,从会拿筷子就会握剪刀。”73岁的魏至玉就是干了一辈子的天把式,他说,在什川黄河边长大的娃娃都会游泳和爬蜈蚣梯。
“这些梨树哪一棵都比我年龄大,养育了我们几辈人,特别是困难年代,这些果子可是救命果,所以,现在我虽然年龄大了,但是舍不下这些老梨树,只要我还能上树,就要蹬着蜈蚣梯服侍这些老果树。”魏至玉如是说,这也是他们对什川梨园最深的眷恋,而让魏至玉欣慰的是,现在年轻一代的农人也能熟练使用蜈蚣梯,血脉基因的觉醒让空中庄稼有人照料。

梨园传承着非遗技艺,亦传承着农耕文明。什川梨园的珍贵,不仅在于古树群落的规模,更在于其传承千年的生态智慧。梨农们遵循“春抹泥、夏堆沙、秋刮皮、冬掸虫”的古法,将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结合:初春在枝干抹泥窒息虫卵,盛夏于树根堆沙阻隔幼虫,深秋刮除老翘皮消灭越冬害虫,冬季则用竹竿掸落枝头残虫。这些“土办法”与现代生物防治技术相辅相成,使梨园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70%,成为黄土高原上的生态样本。

更令人惊叹的是梨园的立体种植模式。古梨树下,豆荚碧绿,玉米挺拔,辣椒破土,20余种作物与昆虫、真菌共同构建起微型生态系统。梨树根系深达6米,固土保水,而伴生植物的天然屏障又反哺梨树生长,形成“保水—固土—增肥”的循环链条。

如今,什川梨园的保护已进入“数字时代”。9000余株古梨树完成GPS定位,每棵树都拥有专属二维码,扫描即可查看树龄、管护记录等信息。苗圃基地内,2000株根蘖苗茁壮成长,它们将用于补植濒危古树或进行桥接复壮。在梨园深处的农耕文化馆,传统云梯与无人机监测设备并置,向访客讲述着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对话。
“老梨树养活了我们几代人,现在我们不仅有‘天把式’天把式守护,更有科技力量。”魏至玉如是说。而在什川小学,孩子们在“梨文化课堂”上学习嫁接技术,在“梨园记忆馆”触摸树皮上的时光密码。当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照亮这片土地,什川人深知守护古梨园,就是守护一部镌刻在黄河之畔的农耕史诗。
秋风起时,梨果坠枝,什川梨园又将迎来丰收的乐章。而那些在云端起舞的“天把式”,依旧用身体丈量着古树的高度,用技艺延续着文明的根脉。

- 2025-06-23【甘快看·2025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渊源流长内涵博大的伏羲文化
- 2025-06-23【甘快看】共促人文交流 共启发展智慧
- 2025-06-23陇拍客丨雨后祁连山 云海翻涌如仙境
- 2025-06-23陇拍客丨民乐:祁连山下田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