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打好促进就业“双量”组合拳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各地把稳就业摆在“四稳”首位,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
拓展就业渠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连接点。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期,各地各部门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的同时,持续拓展就业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各地各高校抢抓离校前促就业关键冲刺期,深入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加力落实各项促就业政策。有的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地加强就业引导,推动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配,始终重视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关键人才领域中,加强人才供给,体现担当。有的持续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加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进校招聘力度,主动邀请民营企业进校招聘,支持院系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专场招聘活动,既邀请企业“走进来”,也带领同学们“走出去”。各地持续拓展市场性岗位,促进人岗对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6日,全国2575所高校走访用人单位46.2万家,拓展岗位471.8万个。
抓实就业主体。企业是促进就业的主体,特别是在稳就业方面,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解决了全球70%以上的就业问题,而我国中小微企业贡献了超过85%的就业岗位。企业为校招生建立了一套系统性培养机制,为校招生提供符合个人兴趣特长的实战历练机会等。各地十分重视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产业。今年以来,各地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中拓展就业增长点。通过技术和模式的创新,不断催生着一些新型的服务零售业态,促进了新型职业的蓬勃发展,也扩大了相应的就业。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夯实人才基础的同时,企业也着重加强人才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培养模式贯通人才“成长链”。有的企业既有讲师团队促进人才成长,也有与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通过抓实促进就业的企业主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和机会。
强化就业匹配。对于各地各部门而言,要更加注重就业服务,为广大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各地要持续织密就业服务网,为重点群体提供精准服务、兜牢就业底线。针对不同的就业群体,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保障与服务。针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要拿出更暖心的就业服务。针对就业者缺乏劳动技能,有的地方采取“零工市场+技能培训学校”的模式,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技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针对求职者信息不畅的问题,各地建立信息化平台,让求职者可通过智能终端查询岗位,无论全职还是零工,薪资待遇、职位详情等信息都一目了然。各地各部门积极宣传促进就业政策,精准对接用工需求,搭建起就业平台,实现就业供需信息的高效整合与配置。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各地要持续扩大就业的岗位,提供周到的就业服务,帮助更多人实现就业。(张闲语)
- 2025-06-18【地评线】飞天网评:开启中国中亚友好合作新征程
- 2025-06-18【地评线】飞天网评:以长期主义推进基础研究
- 2025-06-18【甘快说·地评线】飞天网评:让中华文化瑰宝闪耀时代光彩
- 2025-06-18【地评线】飞天网评:提升民企外贸发展的“含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