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乔家油茶”香飘金城

老乔正在熬制油茶
在兰州市城关区陇西路街角,有一家名为“老乔家油茶”的小店。这间不足60平方米的早点铺虽然门面朴素,却因一碗地道的手工油茶声名远扬。清晨5时,当城市还在沉睡,店主乔彦虎已带着徒弟们忙碌起来——炒面的麦香混着羊油的醇厚在铁锅中翻滚,馍片在油锅里嗞嗞作响,洋芋格格裹着面衣炸至金黄,烟火气顺着陇西路的晨光渐渐散开。
手工匠心
老兰州味道的现熬温度
“炒面得前一天下午炒透,用小火慢焙两个小时,直到面粉呈琥珀色,闻着有焦香才行。”6月10日清晨8点半,老乔站在灶台前,手持长勺搅动着直径半米的铜锅。店内座无虚席,4名店员在后厨与前厅间穿梭,油茶在沸水中翻涌,羊油与五仁的香气混着面粉的软糯,勾得食客频频张望。“老顾客都知道,我们家油茶必配现炸馍片,馍片切得薄厚均匀,炸到外脆里酥,泡进油茶里吸饱汤汁,咸香软糯。”
店内墙壁上,黄河水车、白塔山的老照片与金城市井的泛黄影像相映成趣,木质桌椅擦得发亮,玻璃柜里摆放着自制的酱菜。“很多客人说,一进店门就像回到了老兰州的巷子里。”店员小白擦着桌子笑道,“前几天有位从上海回来的老人,喝着油茶掉下了眼泪,说和他小时候母亲做的一个味儿。”
这碗油茶的讲究藏在细节里:精选本地羊油熬出清亮油脂,面粉必须用铁锅手工翻炒,五仁(核桃仁、花生、芝麻、杏仁、瓜子仁)提前烘烤出香气,最后按比例兑入沸水,边煮边搅半个钟头,直至浓稠如浆。“现在很多店用机器炒面,但机器火猛,容易炒糊,少了手工的‘锅气’。” 老乔舀起一勺油茶,琥珀色的糊体挂在勺上,“你看这光泽,入口先是咸鲜,后味有五仁的回甘,这才是老兰州的底子。”
半生创业路
从下岗车工到油茶掌柜
1968年出生的乔彦虎,人生轨迹与许多老兰州人相似。他17岁初中毕业后进入工厂当车工,1996年下岗后便一头扎进创业潮:摆过服装地摊,背着样品跑过推销,开过音像书店,还和朋友合伙做过商贸生意。“最惨的时候,欠了一屁股债,晚上躺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50多岁时,接连的失败让他一度消沉,直到一次与老友的闲聊时记忆里的油茶香重新浮现。
“小时候冬天冷,父母总在炉子上熬油茶,掰块锅盔泡进去,喝一口浑身都暖。”老乔回忆,父母退休后曾在厂区门口开面铺,每年冬天都会教他炒面、炼油、配五仁,“父亲去世前还念叨,这手艺别丢了。”3年前,在朋友的鼓励下,他翻出压箱底的铁锅,从试做街坊邻居的“试吃品”开始,慢慢攒起了口碑。“开业第一天就卖了80多碗,很多人吃完还打包带给家人尝。那时候我就想,这事能成。”
如今,老乔每天凌晨4时起床,到店后先检查前一天炒好的面,再盯着徒弟们炼油、备料。“累是真累,但看着客人吃得满足,就觉得值。”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你看这兰州老街道,以前巷子里到处是卖油茶的摊子,现在年轻人都忙,愿意守着老手艺的少了。我得把这味道留住。”
一碗油茶的传承
让老味道走向新市井
“上个月有个短视频博主来拍店,现在每天都有年轻人专程来打卡。”老乔擦了擦手,从手机里翻出评论,“有人说,没想到传统油茶这么好吃,还有人问能不能真空包装。”这让他动了心思——除了坚守每日现熬的老规矩,或许可以尝试让油茶“走出去”。
眼下,老乔正琢磨着改良包装,把炒好的面和脱水馍片做成便携装,“但核心工艺不能变,羊油必须用当天熬的,五仁得新鲜烘烤。”他计划着扩大后厨,收几个真正愿意学手艺的徒弟,“等忙得开了,想在店里办个‘油茶课堂’,教年轻人怎么做,别让这手艺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油茶是一种具有独特营养价值的传统饮品,主要由羊油、面粉、五仁等原料熬制成,驱寒保暖、提神醒脑。油茶在北方多省为早餐,人们从古至今喜喝油茶,是当地非常出名的小吃。老乔说,油茶制作是将面粉炒熟,然后加入羊油,或者放入五仁等配料,熬成糊糊状,作为早餐食用,入口软糯咸香,回味悠长,是西北当地不可多得的特色美味。老乔家油茶为传统手工制作,一碗油茶再配上一碟小菜和油炸馍片,既舒心又暖心。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餐桌上,食客们端起粗瓷碗,用筷子夹起金黄的馍片,轻轻一掰,“咔嚓”声混着油茶的咕嘟声,构成了陇西路上最鲜活的市井乐章。对老乔来说,这碗油茶早已不是简单的谋生手段,而是刻进血脉的传承:“父辈教会我做油茶,我得让更多人知道,兰州的老味道,香着呢。”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建荣 文/图
- 2025-02-26河州黄酒 传承的酿造技艺密码
- 2025-02-26二月二 炒豆豆
- 2025-02-20甘肃民勤:戈壁滩上的“中国人参果之乡”
- 2025-02-20从兰州到墨尔本 海外华人的乡愁味道 街头小吃成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