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甘肃旅游精品线路

【印象武威】武威文庙 书香满溢皆风景

2024-04-16 11:1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孔子塑像

  文庙景区内的状元桥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陈军

  武威,是古丝绸之路战略要冲,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称。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显其“武功军威”命名。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此设郡置府。

  一马跃古今。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的铜奔马,以马的蓬勃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彰显了奋发进取的豪迈气概。铜奔马作为中国旅游标志,向全世界传播推广了马文化。

  “先于李益有阴铿”“只将诗思入凉州”。王维、岑参、高适、王翰、王之涣、王昌龄、元稹、白居易等著名诗人以凉州为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凉州词”成为中华地域文化的瑰宝,也成为武威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

  文庙、雷台公园、海藏寺、白塔寺……每一处景点都独一无二,让人留恋。这些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一物一景都见证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留下了历史和文化的烙印,它们像一颗颗明珠,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四月芳菲,春意盎然,被和煦的春风轻拂着的武威文庙,历经岁月沧桑岿然屹立。殿顶飞檐凌空,脊兽端坐檐角,雕梁画栋,灰瓦红墙,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市区东南隅,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历经扩建,规模宏大,明清之际享有“陇右学宫之冠”美誉,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为全国三大孔庙之一。文庙是孔庙的另一种称呼。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朝以后,人们把祭祀关羽的庙称之为“武庙”,由此文宣王庙也被称为“文庙”。

  已有500多年历史的武威文庙保持着庙学合一,文昌宫与孔庙和而不同的“三足鼎立”整体格局,保留了从明代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整个文庙的建筑,格局可以说精湛绝妙,每一处房檐、雕纹都有特色。通过日常维护、定期修缮,文庙一直保持着雍容古雅的气质。1996年,武威文庙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威文庙坐北朝南,院落式布局,原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宫,中为文庙,西为儒学院,整体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占地面积30096平方米。

  文昌宫以桂籍殿为中心,前有山门、过厅,后有崇圣祠,中为戏楼,左右有牛公祠、刘公祠。孔庙以大成殿为主,殿前依次有状元桥、棂星门、戟门,后有尊经阁。凉州府儒学,现仅存忠烈祠和节孝祠两组建筑。

  走进文庙内,这里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具有宫廷式特征的建筑触目皆是。

  不远处的一尊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塑像,吸引着前来参观的游客。塑像双手交握,面容和蔼,双目炯炯有神,这就是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来到棂星门,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成的一座木质牌楼,四柱三间,翘檐飞角。穿过棂星门,就可看到戟门,戟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庄严,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

  棂星门正南方,是一堵高大的影壁。影壁是古代庭院中的附属建筑,设在门外正对大门处,是隔离院内外的屏障,又是区别院主人身份,显示荣华与富贵的一种标志。文庙影壁宽阔、高大,壁身内外均涂赭红色,周边则是一色水磨青砖,外观古朴、凝重、典雅且醒目,内部则与庄严肃穆的古建筑群浑然一体。

  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称“义路”,往西的称“礼门”。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形的泮池,泮池上架一座石拱桥,名“状元桥”。

  状元桥,我国古代常见的桥梁名称,而各地有着不同的状元桥,每座桥亦有不同的故事传说。每年进入5月份以后,武威文庙都会成为热闹的地方,状元桥上挂满了红布条,特别是临近考试,连状元桥边的树上也会拴挂上各种各样的红布条。这是自古延续下来的人文习俗——学生家长和莘莘学子都希望能考出一个好的成绩。

  慢步前行,来到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 三宽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顶置九脊,鸱吻螭兽俱全,脊皆以缠枝莲纹砖砌筑,屋面尽覆琉璃筒板瓦,檐下为五铺作双抄双平昂,柱头、补间铺作华丽,棂格隔扇、裙板等皆有简单雕饰。驻足殿内,自己仿佛就成了孔子的弟子,穿透千年时光而来的语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走出大成殿之后来到尊经阁,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山顶,坐落在高达2米的砖包台基上,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叮当,为沉寂的殿宇增添了些许生气。

  跟随工作人员的指引,来到位于文庙西面的儒学院。这是一个长方形院落,明伦堂是府学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明代兴办的书院很多,有些县有三四所。有各级政府兴办的,也有学者私人创办的,而且私立书院的教学质量往往超过了官办书院。有些书院在全国影响非常大,比如东林书院。在儒学院‘右文之盛,前古罕闻’的影响下,仅清代二百多年间,武威考中进士的就有四十二人,武威出现了张美如、张澍等全国知名学者,这跟当时儒学之风盛行是分不开的。”景区工作人员讲解道。

  如果说,走进文庙里面的孔庙和文昌宫感受到的是肃穆和庄严,而在儒学院则能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和回归。

  边走边看,文庙除了恢宏的建筑外,众多匾额尤其让人叹为观止。

  从庭院移步到桂籍殿,44块精美绝伦的匾额悬挂在桂籍殿上方。桂籍,指科举登第人员的名籍,后人因此用“蟾宫折桂”来比喻科举高中进士。桂籍殿的抱厦内悬挂的匾额,多由地方名士、饱学鸿儒书写。“天下文明”“书城不夜”“聚精扬纪”……一块块匾额以行、楷、篆、隶等书法字体让我们近距离一睹当年鸿儒们的风采,感受书法大家们独具匠心的杰作。

  其最早者为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的“化峻天枢”匾,最晚的是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的“文教开宗”匾,前后历时约250年。桂籍殿的匾额是河西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匾额。

  从匾的外观形制来看,匾又分为横幅、竖幅。这是随着古代建筑构件斗拱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唐宋以前,斗拱结构宏大,自元、明以后,斗拱所占的比例逐渐缩小,因此早期的匾有竖匾,晚期的匾多为横式,呈长方形,尺寸依门面大小而定,挂在门的上方或是屋檐下,也有悬挂于正殿上方的。现存武威文庙中的这些匾,都是横幅的。

  而从材质来说,大致可分为木刻匾额、石刻匾额和铜制匾额等。目前留存下来的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是比较常见的匾类型。究其原因,一方面这是由于木刻匾文更能体现题匾者的书法功力,木质比石头、金属材质轻巧美观,而且伴有古色古香的气息,更能彰显文化底蕴。

  一块块悬挂的匾,不仅是文物,在它沧桑的身躯上,承载着文学、书法、绘画、雕刻、篆刻、漆艺与装饰等,是世人了解以前本地区社会生活、书法艺术、精神境界和文化背景的一面镜子。

  如今,从武威文庙文辞典雅的匾额中,从那些优美的楷、行、隶、篆的气息里,依稀能望见当年饱学鸿儒、地方名流、名师学子的翩翩身影。

  行走在文庙内,用心感受一砖一瓦、一室一楼阁所承载的气息,细细品味,这是武威从古至今文风盛行的有力印证,也是岁月长河里,河西儒学蓬勃发展的最好见证。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