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文化时评

高舜礼评春节庙会大集:乡村大集应有乡情集韵

2024-02-18 10:03 来源:中国网

  原标题:高舜礼评春节庙会大集:乡村大集应有乡情集韵

  【点睛】今日所逛的庙会大集有啥问题?用一句有些俗气的话说,叫做没有人间烟火气,即缺乏下里巴人的乡野气息;用有些高大上的话来说,叫做缺乏民俗传承和文化底蕴,既没有集市应有的乡土文化味道,也没有组织推送的送戏下乡。

  甲辰龙年的首日,即今年春节当日,我按照手机显示的资讯,按图索骥前往了某乡村大集,结果却是大失所望。

  大集位于城郊乡镇的驻地,距高速路口很近的小河边,稍远处是四周环抱的群山,由市内驾车半小时可达,可谓交通区位优越。那儿彩扎了一座红色喜气的大门,上书“2024某某大集新春马戏娱乐美食大庙会”,很容易让人凭着过往的经验,预感到比一般乡村集市更为盛大热闹的乡间人文景致,似乎那儿应是货物堆积如山、商品琳琅满目,人流摩肩接踵、人声喧闹鼎沸。然而,实际状况却颇出乎意料。

  进入庙会的现场,几乎看不出传统大集的影子,而是充斥着若干低档次的玩乐项目,占主体的是流行乡间几十年的“套圈”,交上10元钱便可获得投掷8个圈的机会,能够圈套之物便是奖品。这种游乐活动,貌似考验投掷者的技巧,实则冲着人们投机性的心态,因而多少有些“乡土博彩”意味。这类摊位总共有10来处,投掷“标的”也各式各样,什么毛绒娃娃、儿童玩具、生活日用品比比皆是,共同之处是价格便宜而货色一般。要说有所创新和创意,便是把一群活色生香的白鹅作为“标的”,当它们“曲颈向天歌”时,很可能就被某个圈套箍住了。

  充气城堡滑梯、海盗悠荡船、轨道小火车,以及气枪打靶、猜猜砸蛋之类,也可勉强视为乡村马戏的配套项目。此外,有餐食摊位出售烤串、烤肠、臭豆腐、大面筋、烤薯塔;有售卖15元一盒的彩色智力拼图的,有10元3只彩染了的雏鸡崽的,有12元1斤的山楂,还有在稍隐蔽处的箱式货车上售卖烟花的。

  唯一带些文创气息的是手工捏泥,摆了一些手捏的西游记师徒、卡通人物、生肖动物、鹦鹉雀鸟、时令果蔬,这些物品可以称之为“非遗”。

  这样一个新春庙会,并未吸引来人山人海,除了乡村孩童有所兴趣外,成年人则大多觉得乏味,匆匆逛一圈就离场了。主要原因应该是名不副实,既没有多少乡色与乡味,更没有进一步的乡情与乡愁。是啥原因把乡村大集造作成了这样?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互联网下人们已不习惯现场购物?这些可能都非真正的主要因素。

  当今我们的确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城乡和社会正在经历日新月异的迅速之变,但无论怎么改变,对于传统民俗、传统节庆、传统文化、传统交流等,都不应不管不顾、任其消亡,而应设法有所保留、有所积淀、有所传承,方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道。

  即使当今经济发达的一些国家,也仍保留着集市交易的传统习俗。譬如,瑞士很多城市和较大村庄每周都有集市交易,农民、面包师、奶酪师、手工业者都会出来摆摊,吸引着城乡居民和游客前来选购和观光。如贝林佐纳集市定于每周六,主要销售衣服、纪念品、古玩以及小摆设;沙夫豪森集市定于每周二和周六(上午7时半-11时半),主要销售鲜花、水果、蔬菜、面包、乳酪、海鲜等。澳大利亚珀斯市有一座130多年的古老集市,位于一座叫弗里曼特尔的小镇,从外表看去就是一个大篷覆盖的集贸市场,聚集了150多家商铺,售卖着各种食物、水果、鲜花、衣服、饰品和纪念品等,前来赶集的市民和游客甚多,大有“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的拥挤感。

  我多年前在云南挂职时,正逢西双版纳泼水节期间的傣族“赶摆”,我拥挤和徜徉其中,感受了汉地庙会般的异常拥挤,又明显不同的是赶摆者的鲜艳服饰、边地物产的别样特色、载歌载舞的喜庆场面,令人充分领略了浓郁的南国民族风情;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所在地的六库镇,也有定期的乡村集市,虽规模较小,但乡风甚浓,很多乡民背着竹篓翻山越岭来赶集,有出售竹叶菜、天麻、草果、香蕉、时蔬的,有用草绳牵了一群猪仔来售卖的,也有上万、数万元一苗的兰花交易,还有嗜酒乡民的自斟自饮,一派“今朝有酒今朝醉”风流洒脱。

  那么,我今日所逛的庙会大集有啥问题?用一句有些俗气的话说,叫做没有人间烟火气,即缺乏下里巴人的乡野气息;用有些高大上的话来说,叫做缺乏民俗传承和文化底蕴,既没有集市应有的乡土文化味道,也没有组织推送的送戏下乡。当然,理想的乡村集市应是内涵与形式都更加丰富多彩的。

  导致集市不像集市的原因可能较多,不排除在互联网影响下,肩挑驴驮运货到集市售卖不再是最必要的选择;也更不排除需要缴纳摊位费的“门槛”阻拦,将大量有可能前来的零售农副产品者和手工艺人拒之门外。这个庙会大门所写的“招商电话”,就透露了这类的些许信息。近些年,为了整洁卫生、方便管理和收取费用,很多县市区大力建设固定摊位的交易市场,向情愿进入市场售卖的摊贩收取一笔费用,交得起这笔费用的成为少数“坐商”,而交不起摊位费的是更大量的小商小贩、农副产品的生产者、乡村文化传承人。与此同时,新建的某些集市、庙会也实行了收费入场经营模式;传统的集市则渐趋荒凉,与之密切关联的集市形态、民俗活动、乡土文化也就难以为继。

  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竞争因素面前,不应无视传统乡村集市的萧条与式微,不应把传统集市仅视为乡村物产交易之所,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商业形态、生活形态、文化形态。如何让乡村集市与时俱进地存续下去,成为我国传统、乡村和民俗文化永续性的载体,既是当今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研究的课题,也是在与国际化接轨中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值得下功夫寻找答案和出路。

  当然,今年春节我所遇见的庙会和大集,未必具有多大的普遍性或代表性;更多一些的有所组织、有所筹办的大集和庙会,必定是商品与文化齐聚一堂、丰收满满的。我期望,未来的乡村集市,无论传统与新兴,无论规模大与小,无论有组织与纯自发,都应该充分而自然地洋溢着乡情集韵。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