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要闻

【导读】 藏书之乐

2025-08-28 08:46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朱航满

  我从上大学时就开始买书,至今已坚持近三十年,从最初的乱买一气,到如今的有所偏好,始终都是兴趣使然。故而我把写谈书的文章,看作一种乐趣。

  早年买书,多留意名家推荐。那时,特别关注各种报刊的读书版面和栏目,也会细读一些书评文章,如果文章写得令我动心,则是要买上一册的。对于一些名家推荐的书单,更是特别留意。记得当年一本杂志有个《名家在读》栏目,邀请诸多人文学者谈论他们在读的好书,还有一些报刊专栏,都是我买书的参考。互联网兴起后,我常在读书论坛潜水,各路资深网友推荐的好书,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多多。

  我之买书,还有两个特点。其一为“汗漫游”,即读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往往会找寻这位作者的其他文章,如果也很好,便会买这位作者的书来读,甚至一而再、再而三买好多著作来读。这样一路漫读下来,收获多多。例如,我曾留意止庵的读书随笔,后来又读他的文集《插花地册子》,那本书一度成为我买书的参考书单。另一个特点,则是“涸泽而渔”,就是自己喜爱的作者的书,各种版本都会找来,不计代价。我着意收集过汪曾祺和黄裳所出书籍的各种版本,特别是他们生前出版的自选集,尽量收藏齐全。从这些自选集中,可以感受到一位作者的变化,有些细微之处,只有在对照早年文集时才能感受得到。

  过去我对书籍的搜寻几乎是饕餮式的,逐步才形成了自己的偏好。搜集文人随笔,是我一以贯之的喜好。这几年,我又缩小了买书范围,基本上限制在自己喜欢的作家著作和与北京城有关的文人笔记、与书相关的文集等方面。

  我并不自视为藏书家,从所收集书的版本就可看出。我以为,一些旧书,当下已经有数个不同的版本可供阅读,于是便不再执着于寻购老的版本。

  关于某一地的记载,成为我搜集史料的参考。例如有一年我到北京房山云居寺游览,购得一册《云居寺老照片》,很有价值。今年初春,我又去海淀西山大觉寺,购得一册《阳台集》。这个集子,乃是对大觉寺历史文化的记录,其中收录了俞平伯、季羡林和赵珩诸学者写大觉寺的文章,读来颇有风致。除名胜古迹外,关于北大燕园的记述也颇为有趣,可成系列地集藏。

  与书相关的作品,读来也常令我受益。过去很多年,我特别留意书话作品,那些买书、淘书、读书和藏书的记述,有见识,亦有性情,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每每令人神往。其中,谢国桢的《江浙访书记》,郑振铎的《劫中得书记》,黄裳的《榆下说书》,孙犁的《书衣文录》,以及唐弢的《晦庵书话》,都堪称经典。还有陈子善的《签名本丛考》,范笑我的《笑我贩书》,韦力的《上书房行走》,潘小松的《书国漫游》,谢其章的《搜书记》,应奇的《听歌放酒狂》,汪家明的《难忘的书与人》等,都各具特色。我还特别倾心谷林所写的谈书信札和读书笔记。他们的每一本书我都搜来读过,真是倾慕不已。近几年,我还着力搜寻文人书法集,亦可看作另一种与书有关的作品,别具风味。这个藏书的专题说来亦话长,很是有趣,可择日再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