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读书心得

从城市人文普及类图书和讲座里“读懂上海”——翻开这部超级大书,“阅读”在不断升级

2024-03-21 09:22 来源:文汇报

  

  “爱上北外滩·睁眼看世界”丛书、《上海城记》、《海派一街——上海南京路街区》。(均出版方供图) 制图:张继

  ■本报记者 许旸

  火了大半年的City Walk热潮不减,“海派考古”正如火如荼,城市人文普及类图书和讲座层出不穷……从一千零一个角度读懂上海这部超级大书,成为越来越多人关心话题。

  上海的名称最早是怎么出现的?宋元时期的上海浦是指黄浦江的哪一段?上周末开启的“上海滩大讲堂·志在上海”系列讲座上,多位学者组成的上海方志讲师团从多维度解码城市历史与发展。《上海城记》、“爱上北外滩·睁眼看世界”丛书、“黄浦岁月”系列丛书《独秀一隅——经典时尚淮海路》《海派一街——上海南京路街区》,以及“上海马路丛书”“城市行走系列”等书系也持续上新,从不同镜面照见城市的“毛细血管”,折射出海派文化的多样魅力。

  从建筑到马路,城市书写探入“毛细血管”

  一座不设围栏的博物馆,一条没有尽头的时光隧道,漫步上海的特色街区或马路,每扇门里都有故事,每座小楼都有传奇,每条弄堂都隐藏着或多或少的秘密,散发着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腔调。它们是上海滩的传奇之路、市民社会的样本之路,更是折射城市变迁的阅读之路。▼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南昌路、愚园路、淮海路、山阴路……“上海马路丛书”将陆续推出十种,意在以“马路”为切入口,通过对马路微观层面的书写深描,记载生活在此的鲜活个体的悲欢离合,以及具有文脉传承意义的家族史、社会史、进步史,厘清上海街区的文化沉淀和发展肌理。

  法国历史哲学家德·塞都曾把城市称作一个文本。“如果说他只是使用了一个形象的概念隐喻,那么,上海则把它变成一种巨大的社会实践,比如丰富的建筑可阅读活动。”在新著《上海城记》中,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以梧桐树荫下的愚园路为切入点,纵横契阔,探寻城市发展路径、城市形态以及城市意象。在他看来,从1.0版关注物质遗产的建筑,到2.0版聚焦非物质遗产的故事,再到3.0版关注阅读建筑的文明市民,“建筑可阅读”正在上海这座城市不断升级深化,并在文化领域之外产生溢出效应,大大提升了城市软实力。

  “海派文化并不是保存在博物馆的文化过去式,它的精气神渗透于市民的言谈举止、家庭生活细节中。”徐锦江谈到,通过阅读建筑、弄堂、马路、街区等地标符号,能理解现代城市人如何安放乡愁。在城市的舞台上,每个身体都是这出熙熙攘攘的城市戏剧的基本元素,身处街道洪流中,“不妨像‘游荡者’本雅明那样,用新的视角注视城市,用一种超越日常生活和经验层面的视角去看待建筑物和城市空间”。

  有学界思考,也有民间声音。《海派一街——上海南京路街区》分商业集萃、人文实锦、往昔漫忆、街区走读、旧事杂谭等五辑,围绕南京路步行街区开展“民间说史”活动,讲述有烟火气的海派故事——东风饭店前厅的上海第一家肯德基、使用侨汇券的华侨商店、好八连雕像群、第一套中山装诞生的地方……南京路步行街的发展经历了“夜间经济、灯光经济、市容经济、封路建设、东拓辟通”持续迭代推进的阶段,书中《南京路步行街的由来》一节印证了这段历史脉络与人文故事。

  走过六千年记忆的上海,仍在“继续成长”

  如何深入挖掘、创新开发志书宝库,让厚重地方志成果“活起来”,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摆在上海“方志人”面前的新课题。

  经全市数万名地方志工作者历时12年辛勤编纂,218部、3.21亿字的上海市二轮志书于2022年全部完成出版,与300余种上海古代、近代方志,以及21世纪初完成的133部一轮志书,共同构成了体现上海千年历史文脉传承的“百科全书”。上海志书年鉴中的地图、图表、照片等不同形式图片,留下旧日上海印迹,讲述空间变迁历史。为丰富拓展地方志成果转化利用推广,上海方志讲师团应运而生,半年多来深入大中小学校与街镇、企事业单位,推动地方志“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小小上海浦到浩浩黄浦江,水系发育带动着水畔的上海逐渐成长为今日的大都市。曾经江南水乡的记忆,一段段走过的故事,都由收藏在上海地方志中的图片娓娓道来。“上海的名称最早是怎么出现的?北宋郏亶《吴门水利书》中记载了吴淞江南岸十八大浦,这是上海浦名称出现的最早记录。宋元时期的上海浦,就是现在黄浦江从龙华到外滩一段。明代文献的记载是明确的,弘治《上海志》:‘上海浦,在县治东’,正德《松江府志》:‘上海浦即大黄浦下流合江处’。”当代上海研究所张莉博士从方志学与历史地理学角度指出,上海的城市空间始终有不断成长的主线,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化的脚步上,其地理空间同样有长大的过程。

  张莉说,上海在地理空间上可以分为两块——西部松江九峰的佘山、辰山、天马山等属于天目山系的余脉;东边冲积平原其时仍为汪洋大海,之后海平面下降,太湖流域多条河流形成,泥沙冲积下上海的东部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长”出来了,而且“至今仍在继续成长”。上海的“冈身”就是这一“长大”过程中留下的遗迹。冈身是指在长期波浪作用下,流水带来的泥沙和海潮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沙堤。今上海地区,吴淞江以北冈身有五条,最东一条大约在娄塘、嘉定、马陆、南翔一线。吴淞江以南冈身有三条,最东一条大致在诸翟、新市、柘林一线。据考证,最西的浅冈、沙冈大约形成于距今6800至6000年间,最东的横泾冈形成于距今3200年前。

  上海通志馆副馆长叶君介绍,“上海滩大讲堂”品牌源于1987年市地方志办公室创办的文史期刊《上海滩》,“志在上海”则有双重含义——体现地方志记录上海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以及与这方水土共成长;表达方志讲师团“志在上海”,致力研究推广上海地情文化,推动社会读志用志信念。该系列讲座今年3月至12月每月一场,总计开设10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