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美文摘编

荷叶棚

23-07-18 09:02 来源:兰州晚报 编辑:张兰琴

  荷叶田里,自然想起荷叶亭来,那亭便是最早记忆里的棚,因为乡下荷塘边没有亭,只有棚。在棚里,我读着《儒林外史》,想着元朝那个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路遇暴雨,雨停后他看到池塘里荷叶上的水珠溜溜地摇去晃来,清透晶亮,赏心悦目。王冕看呆了,回家后便拿起树枝不停地在地面上画荷,后来竟然画成了知名画家。

  王冕成才,是小说开头篇,被作者引喻为“楔子”,目的是“敷陈大义”而写出芸芸众生的儒林乱象,呈现出“借名流隐括全文”的精神要旨。而我读完全篇后认为,如果把儒林比喻成五花八门的参天大厦,而王冕犹如荷塘边洁身自好的荷叶棚,独立于酷夏之外,超然于纤尘不染之中,享受着悠然宁静、自得圆满的生活。

  有文友问我,何为家荷,又何为野荷?野荷无人看管,而家荷必须搭棚守护,其实我是随口而说,并非实情,可是却把家荷、野荷与棚硬生生牵扯到了一起,似乎有了关系。事后,我以为我是忽悠文友,因为以棚来区分家荷与野荷,如今已不合时宜,即使生长在偏远水域的荷,它的莲与藕,也常常有人问津,成了人们的餐桌美味。我的一位发小,承包了五百亩水面悉心培植荷,生产莲藕,而且爱花的游人趋之若鹜,纷纷前来观赏。发小得意地对我说,他在那片野水湖盖起了20多个荷叶棚,那野水便成了家塘,野荷也成了家荷。

  我常在荷叶棚里看荷花。静坐时念“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我觉得自己在阴凉的棚中极为惬意,那池中的荷花与叶,也在“看不见”中若隐若现,躲躲闪闪。这又让我想起那句“竹密无妨水过,山高不碍云飞”──我想那荷塘与山高,那荷塘里的微风与密林间的溪水声,总是相得益彰,犹如我在荷叶棚里,或是赏荷,或是守护荷。那荷叶,在一次次暴风雨来临之际,在一天天烈日暴晒之时,不计得失,清香怡人,总是奉献。它垂下身子给花遮风挡雨,它埋在淤泥中变成沃土,为来年荷花的盛开牺牲成仁。

  是呀,当年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而如今,我感觉荷叶,弃其身,化为沃土,那是一种荷叶棚的献身精神,如同照亮他人燃烧自己的蜡炬,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大爱境界──也是大美风光,犹如一碧万顷的荷塘透香,风月无边,生生息息。

  前不久,忽闻老家荷叶塘边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建起了一座公园,设置碰碰车游乐场、人工湖、垂钓中心、江南赏莲采藕基地……最醒目的是建起了18个巨大的钢筋水泥的荷叶棚。白天里,很多游客、写生人、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把公园闹腾得人声鼎沸。在吵闹中的荷花垂头低眉,沉默不语,连荷叶也无精打采地抬不起头来。只要在雨天或夜晚,或者无人之时,那荷的花与叶,便生动地绽放开来,挺起舒展的叶子,呈现秀色可餐的宜人风貌。

  我想,只要用心体会,就能感觉那荷也喜欢宁静,讨厌浮躁,它的惊恐、害羞、胆怯、厌恶,让我闭上眼睛想着时,不免心生感动。听人说,那公园里18座亭亭玉立“荷叶”状顶棚,由德国惕克公司设计,目前世界上最新的膜结构形式,顶棚大悬挑长,下端由十根弧形钢管撑着重达52吨的荷叶,舒展大气,巍然壮观。据说那荷叶棚,耐高温、抗腐蚀、稳定性强、美观度高,具有江南水乡楚楚动人的荷叶风情,展示亮丽中国风的时尚情调。

  而我以为,那现代荷叶棚总缺少点什么,正如在那喧嚣的公园,那无精打采的荷需要点什么一样,让我想起乡下那些宁静的荷叶棚──它们虽然简陋,却更加意味深长。

  □鲍安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