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读书心得

曲折的历史,复杂的人性 ——《农耕图》读后感

23-06-19 14:48 来源:兰州日报 编辑:张兰琴

  金吉泰先生衰年变法,倾最后心血完成了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农耕图》,他用自己切身的经历,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思索,真实地描写了中国西北农村一个乡村小镇五十余年的历史变迁,一群农民命运的兴衰沉浮。作品丰满厚重,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写这部小说的目的,用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将这些历史往事,按迹摄录下来,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勾勒成农耕图,为社会学家提供一份备考的史料。”先生在自序中说“书中很多事、很多场景都是我亲眼看见、亲身体会、亲耳所闻的。”本书“重在史料性”。本书封面上也写着“历史流水账”。其子金雷泉曾问:“你的这《农耕图》特点是什么?”先生回答说:“真情实话。”

  这就充分说明了这本书作为历史史料是合格的,它不是虚构的,不是猎奇的,不是为了吸引眼球的,不是为了歌颂而歌颂,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它真实地记录了西北农村五十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民的解放,让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过上好日子的初心,也记录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各种挫折。记录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指出了在这巨大进步中存在的问题。每个事件每个故事的脉络和细节都真实自然,震撼人心。它与中国共产党对这段历史的总结高度吻合,并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自然会按照先生的愿望成为社会学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部小说也是一幅兰州附近农村地区的长卷风俗画。在这幅长长的画中我们看到了兰州城里的拉洋车,阿干镇矿洞里背煤,黄河上筏子客贩瓜果,木兰镇水烟厂里刨水烟,水磨房里站磨箩面。我们看到了长长的驼队骡队马队响着铃铛络绎不绝地走过丝绸之路上的这个小镇,这个小镇里忙乱的车马店,忙乱的各个铺面,热气腾腾的枣泥油糕、羊杂碎和驴肉黄酒。我们也看到了解放、土改、斗地主、抗美援朝、合作化农业社这些鼎改和变革,看到了农村扫盲学文化、大搞爱国卫生运动这些场面,看到了农业社初期的成功和兴旺,看到了后期的弊端和衰败,看到大办食堂、三年饥馑等沉重的画面。看到了土地承包后农村焕发出的巨大活力,各种乡镇企业破土而出,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等等。我们了解了许多我们不知道或正在慢慢忘却的东西,同时获得强烈的艺术享受。

  先生在本书自序里首先说:“这部长篇小说,艺术性很弱,重在史料性。”先生太谦虚了,这本书的艺术性一点也不弱,它与其史料性相得益彰。

  这部小说除了生动和细致的生活,它还描写一系列不同凡响的人物,从而具有了不同凡响的艺术价值。

  主人公本生是旧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勤劳善良,逆来顺受,“有耐力,背手好”,却有做人的底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塑造的结果,这种人格在本书中达到了最高的集中。

  龚布袋龚云父子很有意思,龚布袋名龚春生,“布袋”是指他像布袋佛。他是个大地主,但并没有为富不仁,他为人和善,有不错的口碑,算是一个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乡绅,有代表意义。他的儿子却是“逆子”——背叛了自己阶级的革命者。龚布袋受儿子牵连,几遭牢狱之灾,损失了一大笔钱财。儿子龚云解放后做了官。奇异的是,土改时龚布袋意外地偷听到马克思主义教育,获得了顿悟,从此心甘情愿地接受土改,接受改造。并且在改革开放后,对金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守住了做人的本分和原则。而离休干部龚云却一头扎进钱眼里,遭到了老父亲的鄙视。其原因我想这是因为龚布袋受传统文化影响既深,又对马克思主义真信,所以信念坚定。而龚云两方面根基都浅,都不能扎下根,所以最后成了一片没有信念的浮云。

  田中玉是小说里最独特的人物,这个人一贯四处钻营,对身边只要超过他的人和事无不眼红妒忌,愤愤不平。他当生产队长后一举一动都要显示他的权势,以漫骂、羞辱、刁难手下社员为人生最大乐事。他为了保住生产队长的宝座,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恶心的肮脏的残酷的权利斗争。这种人格我们都见过不少,只是没有田中玉这么集中,这么典型,这么浓重。

  这种人格的心理学基础是什么?文化土壤是什么?社会土壤又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的官本位意识在今天仍然历久不衰,值得深思。

  还有韩夫子和冯掐皮这两个人物,都是被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意识浸透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却使这两个人变成了怪胎,韩夫子貌似中庸实际是极端,传统文化的复杂性以及糟粕显示在这两个人身上。

  还有不少人也很有意义,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以上是我粗浅的一点读书体会。真正的评论还有待于各位方家。

  总之,我认为《农耕图》是一部传世之作,很值得一读,很值得探讨。

  □苟天晓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