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大学生阅读

《在路上》:出发是一个作家最美的姿态

23-04-27 15:33 来源:中国妇女报 编辑:张兰琴

  随着作者优美的笔触,我又一次走进书里,走在文学的路上,桐花万里丹山路,草木知春日日新……

  ——————

  鲁迅文学奖得主蒋巍老师在颁奖会上说:“出发是一个作家最美的姿态。”我听后为之一振,这不正是李一鸣老师《在路上》书的一个最好诠释吗?出发了,就走在路上;在路上,就开始出发了,人生如此,文学写作更是如此。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在路上》既像一弯明月,又像一道彩虹,云开日出见天明,七彩斑斓悦人心。随着作者优美的笔触,我又一次走进书里,走在文学的路上,桐花万里丹山路,草木知春日日新……

  《在路上》是多次担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文学评论家,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李一鸣老师的最新散文集。分为“那些人”“那些年”“那些地”“那些事”四辑,辑录42篇精品散文。书中的文字是诗意的、感人的、灵性的,就像一颗颗珍珠璀璨夺目。对历史的追忆、对人事的感悟、对文化的探寻这三条主线涵盖了全书。在路上,指的是走在大地上的一代又一代青年甚至人类的一种精神意向,文学的路上,有艰辛,有希望,有愿景。

  在“那些人”中,作者忆江南、过无锡,写了一生三过无锡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一次终极考试被钦定为状元,第二次率军北上抗击入侵元军,第三次在谈判时被元幽禁杀头,舍生取义的大义凛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读书人的一种志向和情怀。而透过从烟台到北京时空的遇见,作者又让人们看到王懿荣在甲午战争爆发后的忧愁,上书清政府抗击日军的焦急,还有作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的情形;每逢暮雨倍思卿,作者还写下宋代的大文豪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生的功绩在被贬的路上愈贬愈显……这些人生故事跌宕起伏,作者写得扣人心弦,文笔优美,朴素典雅。

  在“那些地”中,李一鸣从夜宿淮安,写了曾经商船云集、店铺林立、一片经济繁华的淮安,到今天的淮安美食,汤包、文思豆腐等声名远播,岁月时光的路一直绵延向前。

  而“在路上”既是书名,也是“那些年”的开篇文。作者写自己11岁时怀揣梦想,回望门口的妈妈,走向学校的路,也走在祖辈、父辈曾经走过的路上;他写父亲在外地工作,妈妈拉扯三个孩子的艰辛;也写高考后外出上大学,在路上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其中有愉悦、苦楚,有顺境、逆境,有平静、意外。当然还有,妈妈突患疾病离世,他走在回家的路上。两年后,他又走在见爸爸最后一眼的路上。路不管多么艰难,也要走过。后来便是,他为了生活和事业,一次次踏上征途,尽管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仍然迈步奔向诗和远方。从书中可清晰看到,李一鸣的人生之路。儿子出生后,全家人苦思冥想,集思广益,给儿子取了个美好的名字;儿子11岁时,送到一千里外的烟台上初中,那些儿子和妻子互留的信件,感人肺腑;待儿子考入北京大学,没有辜负父母殷切的期望。书中还有一些小细节,他和儿子理发,当剪去多余的头发时,就能去掉杂乱事,收拾好心情,轻装上路;随鸽子的飞出飞进,蓝天给人带来了无垠和辽阔。他走向远山里,城市和乡村的时空不停地切换,工作和生活各得其乐……

  在“那些事”中,鲁迅文学院的鲁园,是多少人的梦中往事,那里有当代文学史的行迹。鲁园是文学生命之地,美在进向,读书写作成了一种生产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许多鲁院毕业的文学才女像一朵朵雨中的笑莲,光华绽放。讲台上无数的大师,讲台下无数的作家,构筑了鲁院的文学之魂。一个人和一座湖,湖是城郭,是红尘,是人世。从大河之上,逐水而居,逐水而思,赋予了文学丰沛的创造力。面向大地的心灵倾诉中,作者从小就向往文学,才华展现,在不同的时期,都取得了斐然的文学成就……

  作者说,散文是作者精神的载体。精神的品格,决定散文的品质,散文是更接近人类面对世界的心灵倾诉。散文写作要突出“有我、主真、自由”,有我是散文文体内在特质,主真是散文文体伦理,自由是散文超迈所在。人生就是一场行走,不能忘了身边的美景,不能忽视心中的风景,路在脚下,坚定而脚踏实地,去踏平坎坷,步入坦途。

  李一鸣老师的《在路上》,读下去,如见光明,如见日月,读书从来翻山越岭,写作更是千山万水。正像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说的:“还要出发,去爬更高的山,看更美的风景。” 路上的风景满目葳蕤,我们要用文学的视角拥抱世界绘锦绣文章,寻找光明和温暖,遇见更好的自己。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