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大学生阅读

《盛世的黄昏》

23-03-22 09:10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余守萱

 

  书名:《盛世的黄昏:乾隆(1736-1757)》

  著者:陈文嘉 

  书号:978-7-5598-0544-7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定价:40.00元 

    

  【内容简介】 

  这一本别具一格的乾隆史,轻松、幽默且发人深省。作者挖掘《清高宗实录》《清史稿》清宫档案等史料,正文部分选取乾隆登基以来至1758年发生在乾隆帝国的22件重大事件进行抽丝剥茧般的还原,包括防堵非议皇室言论、打击朋党、炮制文字狱、捉拿传教士、废科举、海禁锁国、整顿吏治等。附录部分则结合时下热点,选取乾隆朝的14个事例,例如北京房价、冤案平反、女性平权、难民处理、考试舞弊、出轨离婚等,畅谈乾隆朝的社会百态。 

  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作者带领我们重回历史现场,亲身感受乾隆帝在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雷霆手段,立体感知乾隆的帝王生涯轮廓及他治下的官场与民间百态。 

    

  【作者简介】 

  陈文嘉,生于1988年,湖南人,中山大学历史系硕士。在纸媒与网媒负责历史阅读撰写和推广多年,现在腾讯文化担任历史频道编辑,负责“清史观”、“知道明清史”等栏目以及公号“彰考局”的运营。 

    

  【编辑推荐】 

  一、题材颇引人玩味。乾隆帝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皇帝,自诩十全老人,与康熙帝一起缔造了康乾盛世,但自他之后中国却迎来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段时期。他创造的究竟是盛世还是衰世? 

  二、角度独特,形式新颖。本书作者拥有历史专业背景,在腾讯、搜狐的历史频道担任运营负责人,选取1735-1757年乾隆帝登基以来的每年一件经典事件进行论述,史料完全来自《清史稿》《清宫档案》《清高宗实录》等原始史料,试图用尽可能轻松的语言和严谨的分析还原乾隆帝这个人物和他的王朝统治。 

  三、本书阅读体验较好。内容发表在腾讯“清朝往事”栏目中,反应良好。 

    

  【精彩书摘】 

  乾隆帝赚了多少钱 

  执政六十年,乾隆帝个人总共赚了白银8000万两以上,相当于清廷两年的田税。 

  清代社会经济史专家、学者赖惠敏,翻查关于乾隆帝私人金库的各种档案,发现了这个秘密。这说明乾隆帝可以轻轻松松地完成每年“挣它个一百万两白银”的小目标。 

  然而,皇帝的钱从哪里来?答案是官庄、盐业和关税。 官庄管理官田,收入之一就是地租,这是乾隆帝的爷爷以及曾爷爷在圈地运动中为他挣来的遗产。按照交租形式,官庄分纳粮庄与纳银庄。皇帝自将上三旗的粮庄,每年能收到粮食9万多石,每亩征粮约0.07石(一石约80公斤)。银庄每年能收到银子3万余两,每亩征银约0.06两。这部分钱并不多,特别是地租,比多数地区尤其是南方的要低。乾隆九年湖南湘乡某地4亩地每年纳粮10石,乾隆十八年广东东莞某地75亩地的租银更是高达80两。显然,租种官田的老百姓日子好过点。官庄还经营房地产。入关后清廷赶走内城汉人并接管了成千上万间房屋,然后租出去,躺着赚钱。乾隆四十四年,依靠5300余间房子,每年收入2万余两白银一点问题都没有。看起来是不是很多? 

  当你知道皇帝每年平均进账133万余两,就会明白,银庄交上来的每年3万两白银真的只够塞牙缝。 

  不过,皇帝也不指着官庄能给他挣到钱。 

  关税和盐业,这两部分钱,就是8000万两以上的大多数。 

  清廷在各地设有税关,像山海关、张家口、杀虎口、天津关、淮安关、龙江关、左翼、右翼税务衙门等,都是钱眼。关税原本都要进入户部,但在税收定额制下,户部只要拿走规定的数就行,多出来的部分就交给皇帝。 

  别以为剩下的钱就真的只是“剩下的”,有时它比交给户部的钱还要多。乾隆十二年,张家口交给皇帝的银子21396.1两,给户部的呢?2万余两。又如左翼税务衙门,每年交完1万多两白银后,至少还剩下1.4万多两。透过历年的统计,每年关税剩下的约25万—30万两银子,都要拥入皇帝怀抱。 

  聪明的你会问,税务官会老老实实地把剩下的银子全交给皇帝,自己不揩一点油吗? 

  这个还真不敢,但总会有法子,比如私自增加附加税,乾隆帝对此知情而放纵,毕竟他本人也是要拿走一点的。 

  比关税油水更足的是盐业。皇帝从这儿拿走的钱又可以分为四部分:盐商的孝敬钱、盐政衙门陋规、盐引(食盐贩卖经营许可证)附加费、放款的利息。 

  孝敬钱自不必说,属于盐商自愿付出的政治交易。比如乾隆九年,两淮盐商程可正情愿捐16万两;乾隆二十二年,盐商黄德源孝敬皇帝100万两。乾隆九年到乾隆五十七年之间,盐商共有15次“孝敬”,总额高达526余万两白银,每次捐款均额为35万余两。这些钱还不是盐商的沉重负担。 

  清代盐业官督商办。商人要交钱才能拿到官府发给的“盐引”,凭引赴盐场领取食盐,再运往指定区域贩卖。18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增加,食盐市场旺盛。乾隆十一年,朝廷规定盐商可以预提盐引,但要拿到盐引,还得在每笔1.5两的盐引费之外再多交2.1两,多出来的附加费叫作余利银。 

  朝廷这招很妙,赚得盆满钵满,乾隆三十四年到乾隆四十九年的十五年间,两淮盐商共缴纳了650多万两,年均收入达43万余两。这些钱少部分给了地方,大部分用于支付皇帝的南巡账单。 

  你一定觉得这个数很多,其实也不然。著名的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贪污案中,官员侵吞银两不可计数,皇帝处死几名受贿官员之后,愣是要盐商赔补自乾隆十一年到乾隆三十三年22年间的余利银损失,数额高达千万两,皇帝都拿走了。皇帝有钱了,也会向盐商放贷,生息发财,利率6.66%(一说是12%)。比如,乾隆五十一年,商人王德宜借款60万两,分15年还清,利息高达99万两。 

  不过,相比民间高达30%的年利率,皇室放贷利息不算高,所以借的商人特别多。乾隆五十七年,长芦盐政尚有千万两白银的债务游荡在外。不过没关系,皇帝会想办法要回来的。 

  其余的赚钱渠道还有:开当铺、卖人参、卖玉石、放贷、收议罪银、抄家、属国进贡……这么多钱,谁在收?往哪放?答案不是户部衙门,也不是皇帝亲自出面收钱,而是由专门的机构——内务府经营。 

  内务府的前身是清兵入关之前的“内府”,主管皇家宫廷事务,入关之后,皇帝自将的上三旗“包衣”充斥其中。作为皇家财政代理人、皇帝的亲信,他们分散至税关、盐政、官庄等财源重地,小心翼翼地呵护着皇帝的钱袋子。 

  内务府下设七个司,其中广储司掌管出纳与收入,虽然这里有很多金银财宝,但也只是乾隆帝的私人金库之一,它的另外两个弟兄是圆明园银库、养心殿造办处银库。 

  作为乾隆帝钱袋子的象征,内务府不只扮演财富输送、储存的角色,还有自我开拓财源的功能。比如在各地开设当铺,征召商人经营皮毛、玉石、食盐等生意并抽取利润,参与放贷生意,坐收利息,变卖人参等。其中卖人参赚得的钱特别多,乾隆十五年到乾隆六十年的45年间,收入高达1100余万两。这些业务足以体现内务府的商业头脑。 

  8000万两以上的白银收入,也有贪官的一份贡献。像皇帝发明的“议罪银”、交钱赎罪等名目就是一大财源,官员若缴纳罚款、赃款,可减罪,但交多少钱,自己看着办。还有罚俸以及抄家所得等,这笔数目总共有多少,没有人知道。而属国进贡、蒙古王公、西藏的达赖和班禅等送给乾隆帝的礼物,都堆在他的金库里,这些宝贝的估值,以乾隆帝的品位来看,只会高不会低。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