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要闻

传播科学家精神 共赴星辰大海

22-10-25 09:3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辑:张兰琴

  □本报记者 洪玉华

  10年间,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赖于公众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从掌握科学知识,到尊崇科学精神,科学素质的提升既关系每个人的成长,也关乎国家乃至人类的共同命运。

  在讲述科学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等方面,出版界持续推出了一批好书。《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人民出版社)、《月上》(浙江教育出版社)、《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人民邮电出版社)、《万鸟归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等都是新近出版的优秀图书。同时,科普图书更好读、有趣,更能激发小读者的科技好奇心。立体书《打开天宫空间站》(电子工业出版社)、融媒体图书“氹氹黔游记之中国天眼”丛书(贵州科技出版社)将科技发展应用于科普图书,让小读者可以边玩边读,在阅读中感受科技魅力。

  记录攀登科学高峰故事

  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征程,从来都离不开航天精神的引领。《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是一部航天人自己编写的,记录航天故事、反映航天精神的图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在该书序言中说,翻开这本书,航天精神力量扑面而来。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诠释澎湃的热情,全是珍贵的回忆。

  书中谈道,成如容易却艰辛,中国航天人深知成功背后是多少拼搏、多少奉献。因此书中写到了许多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人,记录了大量精彩的、令人难忘的事。该书在这些人与事中生动讲述了随宏观历史进程而展开的航天事业奋斗历程,在真实生动的故事中展现航天精神,阐释精神的力量。该书主编、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小津认为,真实生动而不空洞、系统全面而不割裂、饱含深情而不造作是本书的三个特点。

  如果说《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是航天人自我的视角,《月上》则更具他者视角。这是一部全景式书写中国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绕”“落”“回”过程的报告文学作品,系统讲述中国探月工程,涉及的人与事相对庞大。《月上》作者陈新采取的方法是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的情感线作为探月工程的连缀线,串起科研团队,串起人类的探月梦、中国人的探月梦,串起中国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的探索历程。全书采取三线交织的叙事结构:一条线是人类“上九天揽月”的飞天梦想,一条线是吴伟仁的成长、奋斗经历,一条线是中国探月工程发展过程。三条线以麻花辫的编织方式相互交织。

  该书责编吴颖华说,作者在可读性、文学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序篇《月满华厦》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诗歌《月亮》切入,其他篇章也常见诗词、信件、歌词、传奇故事等。作者充满诗情又接地气的书写成就一部反映科技强国建设的优秀作品。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回望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那些坚卓深邃的红色足迹,以“担当”“求索”“躬行”“情怀”4个篇章,讲述了10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红色情缘。书中以科学家精神内涵为框架,立体呈现他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科研创新一线躬行求索、忘我奉献的动人故事。

  书中记录的100名院士中,既有“两弹一星”元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也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年轻”院士。他们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担负起科技报国的时代重任,共同绘就了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奋斗篇章。该书策划编辑韦毅说,百名院士的故事生动反映了“跟党走、为人民”的科技界时代最强音,可以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历史重任,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头奋力前行。

  激发小读者的科学兴趣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出版界在记录、传承科学家精神的同时,也在推出形式更加多样的科普图书。这些科普图书一方面传播科学知识,增强小读者的科学素养;一方面激发他们的科技好奇心、探索欲,埋下科学的种子。

  随着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陈冬、刘洋、蔡旭哲3位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要生活半年之久,并且将多次出舱。这期间的新闻报道、太空课堂再次激发小读者的太空梦想。立体书《打开天宫空间站》共4个平面页、八大立体结构、数十个小结构,立体呈现天和核心舱、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等天宫空间站的核心场景。通过“打开”和拼装,小读者可提升动手能力,参与互动体验,在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中快乐掌握航天科普知识。

  为做好“中国天眼”科普工作,贵州科技出版社推出了“氹氹黔游记之中国天眼”丛书。丛书包括《哇!世界最大的锅》《嗨!山窝窝里的大眼睛》《听!宇宙的“心跳”》《厉害了!微重力蜘蛛人》《嘘!一起来看星星吧》5册,以绘本故事的形式向小读者讲述“中国天眼”为什么要建在贵州、为什么在其周围要保持无线电静默、日常是如何维护的、“中国天眼”运行以来的重大发现如脉冲星等科学知识。

  贵州科技出版社副总编辑孟豫筑介绍说,为了让小读者更容易理解,书中设计了虚拟人物氹氹。这个可爱的名字,既与“中国天眼”的建设地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有关,也符合孩子们的语言习惯。书中的氹氹既懂中国故事,也了解贵州特色。他抛出一个个问题,又作出生动解答,让小读者在趣味阅读中了解“中国天眼”故事。为满足少儿听读以及亲子阅读需求,丛书附有音频二维码。

  奥运赛场同样吸引着小读者,但奥运故事中不仅有竞技还有科技。《双奥奇迹·超级建筑科学绘本》就带领小读者从科技视角看奥运。丛书中的《冬奥场馆来了!》是独特的双向阅读绘本,从正面阅读是“冰丝带,就位”的部分,讲述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冬奥场馆“冰丝带”的设计建造过程;从反面阅读则是“水立方,变身”的部分,讲述为了适应冰壶比赛的场地要求,我们所熟悉的水立方“冻”成冰立方的改造过程。《建鸟巢》则带领小读者回到2008年,了解这座世界上唯一一个担任两届奥运会开闭幕式重任的奥运场馆、一座凝聚两代人双奥记忆的奇迹建筑的建造过程。

  该书出版方认为,中国的奥运建筑凝聚了中国人对奥运的思考,对未来的追求,在建筑的赛场上,我们和时间比赛,以科技竞技,让奥运没有停留在短短数十天的比赛中,而是和知识一起,长存于孩子的成长记忆中。

  科普读物自然也不可忽略太空探索的执着与艰辛。《打开天宫空间站》借助立体书让小读者体会“打开”阅读的过程,并在上百个知识点中深切感受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和科学家的伟大,从而激发少年儿童科技探索的兴趣,传递自立自强的信心、科技报国的情怀。同样,讲到奥运场馆建设,科普硬核知识的同时,也阐释了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求真探索。讲到“中国天眼”必然会讲到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故事,闪耀在其间的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

  在科技与科普中传承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记录重大科技工程的图书,还是面向小读者的科普读物,一个个故事中都凝聚着科学家精神。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中有院士小传,每篇文章都引用了院士们的话。韦毅介绍说,书中引用的院士话语有的选自他们的入党申请书,有的来自他们的获奖感言,也有的摘自他们的传记和文集。这些话大多朴实无华,但发自内心,流露真情实感,因此格外动人。在这些朴实的话语中凝聚着科学家精神,是科技报国的传统薪火相传。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中有一代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突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的故事。这种科技报国的精神始终在延续。《万鸟归巢》讲的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故事,也是又一批青年科学家融入国家建设的故事。书中讲述的中国高精尖海归群体归巢筑业的故事中凝聚着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强国之志。作品讲述了青年科研人员为推动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竭尽全力的心路历程,也写出了科学家精神的代代相传。

  旗帜引领方向,思想照亮航程。《月上》描绘出了探月科研团队吃尽苦头却又笑到最后的成长过程,用诗歌隽永的意韵来记录原本枯燥的科研进程以及零距离接触月球表面所见风景。作品在书写探月团队成员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时,侧重于从细微之处着手,深入挖掘感人故事,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细节来表现。比如,吴伟仁写给妻子的信件《如果没有月亮……》中说:“如果没有月亮,那我也许会研究如何登陆行星。登陆行星比登陆月亮更难,我可能更忙,回家的时间更少。”《月上》可以看作一部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史诗,也是一首献给科技工作者的赞歌。

  书摘

  由中国工程院9个学部推选并经党组审定的100名院士中,既有“两弹一星”元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也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年轻”院士,充分体现了权威性、广泛性、代表性和典型性——他们或拥有共和国最高学术荣誉称号,是各自领域的领军者;他们或忘我奉献,“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或学术造诣深、科学视野广,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担负起科学报国的时代重任。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千字文里,为凝练院士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历尽艰险、矢志不渝的红色情缘,力求真实有据、细节生动,我们组织协调了多名擅长科技人物报道的骨干记者和编辑,组成特别报道组和编辑专班,积极践行“四力”,在中国工程院的大力支持下,深入采访院士本人及亲朋等群体,参阅院士的传记、专著、入党志愿书等相关文献、影像资料,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素材。

  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本书分为“担当”“求索”“躬行”“情怀”四个篇章,生动地叙述了院士们是如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的。

  我们期待这本书能够让读者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脉络里,重温钱学森、朱光亚、王大珩等科学巨擘的科研报国之路,鼓励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畏艰险、勇于创新,为党、为祖国、为人民而不懈奋斗!

  ——摘自《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吴总,您千万别激动!千万别激动!”

  “我知道……我知道……”

  助手最担心的是他在激动的时候流泪。

  然而,他还是激动了,还是流泪了,以至于眼睛瞬间充血了。

  “吴总,不能流泪啊!您的眼睛刚做完复明手术不久啊……”

  可是,今天他能不流泪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啊!

  这是一个对他来说有着无比幸福感和无比成就感的日子!

  这是一个对中国来说开天辟地的日子!这是一个对世界来说重圆梦想的日子!这是一个践证中国方案的日子!

  是的,在高尖科技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在深空探测领域!在九天揽月领域!在宇宙探索领域!

  这天是2020年12月17日,在闯过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个难关,并创造多个“中国首次”后,历经重重考验的嫦娥五号,从月球挖掘月壤返回地球的日子,身为总设计师的他怎么能不激动?

  为了这一天,在16年的漫长岁月里,他废寝忘食地操劳,不舍昼夜地研发,最终导致视网膜撕裂,每每发作都疼痛难忍,视野模糊,其间虽进行过多次激光治疗,却非但未见到什么疗效,相反病情还越来越重。

  最令他难受的是,到2020年初时,他的一只眼睛还出现大出血,甚至几乎失明。肩负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最重要的“回”重任的嫦娥五号发射在即,自己的眼睛却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这是多么令人焦急忧焚的事。

  所幸,他在做过一次较大的手术后,康复了。

  主治医生告诫他,他的眼睛手术虽然很成功,视力也恢复了,但是他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操劳用眼,遭遇悲欢之事时也不要激动。因为激动会落泪,落泪会揉搓眼睛……

  不像以前那样操劳用眼?任务这么重,事情这么多,这怎么做得到呢?只能尽量将息了。

  遇到悲欢之事不激动,这个能够做到!毕竟自己已经一把岁数了,历事甚多,情感不会像以前那么脆弱了。

  然而,现在嫦娥五号成功取回月壤,奋斗了这么多年,这伟大的一天终于到来,之前深以为自己能够做到“遇到悲欢之事不激动”的他,还是激动得泪如雨下,这让他的助手担心得不得了……

  其实,此刻激动得泪如雨下的人又何止他一个!

  这些纷飞的泪雨,是一个团体16年如一日夙兴夜寐披荆斩棘俯首奋斗后,取得穰穰收获的喜悦和昂扬的自豪。

  这个团队有这样的座右铭:化蛹成蝶的过程肯定是痛苦的,但不经过如此磨砺,又哪来阳光下翩跹起舞的荣耀与快乐?

  这个团队是中国探月工程团队!

  他是中国探月工程团队万千奋斗者中的一员!

  他是吴伟仁,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摘自《月上》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