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美文摘编

我何以对母亲河一往情深?

22-08-03 09:3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辑:张兰琴

  我何以对母亲河一往情深?

  □庄电一

  “天下黄河富宁夏”,这是700万宁夏人民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宁夏依黄河而存在,凭黄河而发展,借黄河而兴旺”,这是宁夏有识之士的共识。

  作为一名生活在黄河旁,一直吮吸黄河乳汁的新闻记者,我对这条母亲河一直满怀感恩之心,对宁夏因黄河而兴的历史,我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我始终以饱满的激情赞颂黄河,也满怀深情地呼吁保护黄河,深入挖掘神秘的黄河文化,对黄河的事务都给予了密切关注。

  引黄灌溉,对宁夏具有特别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大力宣传。正因为如此,我对这方面格外用心,许多稿件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长篇通讯《水兴,宁夏兴》中,我在开头就写道:“水兴,则宁夏兴;宁夏兴,必先兴水!”开宗明义就说出了水与宁夏的关系,也点出了黄河对宁夏的重要性。而刊登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的《黄河玉带育明珠》,更是将黄河造福宁夏、宁夏开发利用黄河的方方面面都写到了。

  展现黄河对宁夏的宠爱、对宁夏的影响、带给宁夏的福利,也是我着墨较多的。在采写这些稿件时,我总是格外用心,写起来也格外用情,发表的篇幅、位置也都很好。在通讯《水!水?水?!水……——宁夏中部干旱带盼水、集水、引水、节水纪事》中,我饱含深情地写出了宁夏中部干旱带人民与水的故事和生活的艰辛。在此之前的1994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率领全国政协委员中的水利专家考察宁夏并与宁夏达成共识,决定在中部干旱带红寺堡兴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并形成一份将改变20万贫困群众命运的政协提案,我对此作过多次报道,其中,《全国政协2027号提案》还在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等部门主办的全国“同心谱”征文中获得了一等奖。1996年5月11日,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工,我及时作了报道。在红寺堡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时,我以“入眼平生几曾有”为题作的报道,刊登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

  我还关心水利建设中的问题。宁夏引黄灌区深得灌溉之利,但水价却长期在低位运行,水利部门难以为继。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在《光明日报》上直言不讳地发出呼吁:《入不敷出的水价该动一动了!》。自治区第二年就调整了灌区水价,我为此又作了后续报道《宁夏灌区水价终于调整了!》。在宁夏引黄灌区,长期存在大水漫灌、纵水入沟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方面,我对这种现象给予批评;另一方面,又对节水措施的推广、农民用水观念的改变给予了肯定和引导:《发展节水农业迫在眉睫》《旱地集水微灌创奇迹》《敢叫秋雨润春苗》《宁夏今年少引黄河水4.5亿立方米》《水稻节水增效大有可为》《引黄灌区节水还有没有潜力?》《宁夏灌区农民用水变“吝啬”了!》《宁夏农业灌溉正告别“大锅水”》。针对外界对宁夏引黄灌溉的质疑,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长达半版的述评:《宁夏该不该种植水稻?》,正本清源,解疑释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一些不肖子孙肆意糟蹋母亲河、不珍惜母亲河资源,我为母亲河代言,谴责了那些错误的行为:《治理黄河水质污染刻不容缓》《黄河再也经不起如此污染了!》《母亲河面临断乳危机》《造纸企业成为黄河宁夏段污染大户》。此后,经过国家治理黄河水质大为改善,我也作了及时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

  退休以后,我又采写了大量与黄河和引黄灌溉有关的通讯和特写:《黄河岸边的神秘村庄》《湖泊多处鸟来多》《红寺堡:千古荒原变绿洲》《珍珠洒满黄河滩》《千年唐徕渠,今日换新颜》《一半勾留是此湖——“塞上湖城”银川素描》《黄河在这里撒下串串珍珠》《因黄河水滋润而丰饶的土地》等。写这类稿件,我总是格外用心、格外用情。

  我虽然没有亲自参加建设黄河、保护黄河的劳动,但我利用自己的工作为保护母亲河、合理利用母亲河、让母亲河不断流和少污染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自我感觉做得还不够,也还想再作一点有益的贡献。“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亲河的恩德、宠爱和奉献,我无以回报,所以内心总是诚惶诚恐的。

  (作者系光明日报社驻宁夏记者站原站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