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美文摘编

唤醒土地灵魂的抒写 ——浅议《治文作品选》诗集中“散文诗卷”

22-06-28 09:06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张兰琴

  唤醒土地灵魂的抒写 ——浅议《治文作品选》诗集中“散文诗卷”

  记得2014年冬天,在兰州打工的域内乡党诗人唐亮回家后,通过引荐并与电话联系,结识了榆中的一伙文朋诗友,包括尤效清,黄治文,孙清祖,当然还有德高望重、我们农民诗人心目中的榜样金吉泰老人,遗憾的我未见上一面,留下了深深地遗憾。除了孙清祖诗人去了北京后,尤效清、黄治文和我们时时有联系,2015年我去兰州时因一场大雪阻断榆中北山的路我俩没有在兰州见上面,虽然留下遗憾但丝毫割不断我们的文学情谊。自此后的多年,我刊发于《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甘肃农民报》和《甘肃日报》的样报,不落一份都由黄治文和尤效清给我收集保存,每年捎带或邮寄给我。文字的缘分,是我们友谊的纽带。一年年走来,互相鼓励,业余创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激励大家积极写作,互相间也大大促进了文学创作,一直携手走到今天。可喜的是,黄治文近年来创作势头良好,作品频频亮相于《星星》、《绿风》、《中国散文诗》、《西北军事文学》、《散文诗》、《安徽文学》、《淮风》、《新诗》、《甘肃日报》和《四川诗歌》等重量级大刊,一跃成为榆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之星。

  《治文作品选》散文诗卷诗集中收录了黄治文先生的《醒着的泥土》、《痛之辞》、《独语》和《水云间》共四辑43首散文诗。以前接触到他的不少诗歌,但作为散文诗成册出版却是首次,在激动与喜悦中读完时,惊喜过后则是止不住地感叹与内心的震撼:首首文字优美语言精炼,篇篇构思平中见奇有新意,且不落俗套,社会生活性极强。仔细阅读黄治文的散文诗,内容大体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关爱亲情与乡情,心里始终放不下的是对家园的牵系、担忧和发展。

  黄治文先生从二十七八岁就一直担任了村干部,包括从文书、村主任到村支书,最了解乡亲们的生活状况,带领群众努力奋斗,逐步摆脱贫穷,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知。“黄泥筑窑山水解渴驴粪烧茶煤油点灯的乡亲啊”,“一头记挂着在外读书求学的子女,一头记挂着家乡年迈沧桑的老人”(《黄土在上》),北山的艰苦环境跃然于纸上,面对如此境况,北山人没有沉沧,寄希望于子女,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北山。但现实与理想总有冲突,北山人在外时,总是牵挂着家里白发沧桑的老人,合乎情,止于理,榆中北山的牵挂与无奈,也是当今很多农村的无奈。诗中悲悯情怀的萦绕,文里直面言说生存的困窘,凸现出自觉的写作担当意识。

  二、尽情构建一方情感领地,勾勒出精神图廓。

  “麦子是泥土的孩子,我是麦子的孩子”,“我的骨头里镶嵌着麦子灌浆的声音,血脉里是涌动着麦子生成的蛋白。”(《关于泥土、麦子和我的哲学》),倾注思想感情于麦子和土地中,达到以物我忘性的相容,脱离土地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动人的诗句的。“有清风作伴,山月何须孤独。有香茗润俯,心灵不会干枯”、“我把远去的农耕从记忆深处搬出,让他复活在小院的每个角落。”(《我把日子过成诗》)人至中年才明白,人生,是苦与甜的交融,乐与愁的糅合,但不管怎样,我们在努力,用坚定的步履踩过荆棘,人生才有意义。

  三、以亲身的经历为文为歌,记录了时代变迁,给人以一种精神力量。

  “窖水的味道其实就是家乡的味道”“窑洞里塞满父亲剧烈的咳嗽声以及辛辣呛人的旱烟味,母亲缝补浆洗的身影被油灯放大沉闷的叹息错综交织。”(《我曾经的乡村》),当年榆中北山生活的真实写照,多年后成了诗人的巨大财富。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榆中北山乡村,与玩伴刨土喝窖水成长起来的诗人黄治文先生,根在土地,恋着乡土,笔下的水窖、红柳柠条和芨芨草,挥不去的是乡土留下的难以忘怀的记忆,寄情于诗文,时时深情讴歌脚下这片曾经贫瘠而神奇的土地。“从治文的诗中,还有他从事的文学行动中,能够感受到他朴实的文字间,所呈现出的对生活、对土地的那种纯正执着的情感和一个诗人灵魂深处潜在的那股子善良和悲悯的情怀。更能感受到诗人立足于广袤、贫瘠、苍凉的北山大地上时,那种宽广倔强地诗意情怀。”著名作家、评论家张存学一语中的。

  正如榆中诗人尤效清所说,作为村官的诗人黄治文先生,他有诗意的远方,他的诗文有更高的上升空间,业余尽情抒写,成绩斐然,并且已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可喜可贺!现在又出散文诗集,既是对自己前一段写作的总结和肯定,又是今后写作的新起点,任重道远。黄治文先生惯用长句,用高瞻远瞩的视觉观察,形象化的语言着笔,把原本简单的意象,升华得让人拍手叫绝,这就是诗的语言,更是诗人对语言的驾驭本领。

  诗人黄治文先生曾说:“我是一个低头行走的人,但时时刻刻想着如何让故乡抬起头”。是呀,多么让人心动的语言,说白了,就是用文字叫醒土地中灵魂的诗意抒写!

  □毛韶子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